作者:李惠钰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4/19 16:56:46
选择字号:
钢铁产业去产能谋转型

 

2016年,我国压减粗钢产能逾6500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与此同时,国内粗钢产量却同比增长0.6%。产能越去越多?去产能的同时产量反增?面对这组数据,业内人士对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效果不禁产生了疑惑。

“去产能并不意味着控制产量,产量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市场需要更多产量,那么钢铁产量就会增加。”面对疑惑,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巡视员骆铁军在2017(第八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表示,涉及产业布局优化调整重点项目的推进,都属于产能等量置换甚至减量置换,并非“一边去产能,一边新增产能”。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升钢铁产能利用率,促进钢铁工业的良性发展。”骆铁军说。但他也同时表示,2017年是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攻坚年,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结合主动去产能,转型升级也成为钢铁企业的发展路径。

去产能还是控产量?

钢铁行业位于产业链中游,上游承载有色金属、电力和煤炭,下游衔接机械、房地产、家电及轻工、汽车、船舶等。整条产业链的传导自下而上,即下游需求影响钢铁产量,进而影响上游原料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表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与此同时,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积累的产能规模无序扩张,导致钢铁工业产品价格、原燃料价格的畸变,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并引发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变化,这是我国在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始料不及的事实。

对此,去产能就成为钢铁产业的主基调。然而,数据显示,钢铁产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2016年三、四两个月,钢铁产量竟分别同比增长了2.9%和0.5%。

说好的去产能呢?

在骆铁军看来,只要市场有需求就需要有相应的产量,去产能的成效不是简单地看产量的升降,目的也不是让产量下降,而是让总产能下降,促进产能利用率的提高。

自钢铁行业开展去产能工作以来,关于去产能还是控产量一直争论不休。骆铁军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目前已确定了钢铁行业“只去产能、不控产量”的原则,由市场决定产量。同时,为防止市场恶意炒作、钢价出现大起大落,工信部还将指导地方,科学把握去产能的力度和节奏。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司巡视员夏农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钢铁去产能的量化目标是化解粗钢产能1亿~1.5亿吨,2016年提前超额完成化解4500万吨粗钢的目标,2017年的目标更高,要求再压减5000万吨粗钢产能。

面对这一目标,骆铁军称,2017年“取缔地条钢”是钢铁去产能的主要任务,确保今年6月31日之前彻底取缔地条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振江、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孙永福等人也表示,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上半年彻底取缔“地条钢”等,都是2017年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硬任务。

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去产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殷瑞钰说,“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进行战略反思,谋求产业升级。反思不是否定前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殷瑞钰认为,目前整个钢铁产业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三大约束,即资源与能源的约束、环境与生态的约束以及市场与品牌的约束,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发展思路。

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要求,河钢集团就把行业深度调整期作为全面提升竞争力的机遇期,努力颠覆行业高盈利、高增长期形成的发展方式,结合去产能,以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河钢集团战略总监李毅仁介绍道,河钢集团正在由以“量大面广”的同质化需求为主,向以小众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主转变,以定制化的形式高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生产方式也由过去的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

另外,河钢集团还以去产能为契机,优化产能布局和品种结构,逐步退出普通同质化产品的“低端循环”,大幅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钢比例,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在殷瑞钰看来,减量化、实物质量品牌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等是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还强调,钢铁企业切忌盲目做大。“事实证明,在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做大’很可能导致做僵、做散,即对投资者来说上不去、下不来,进不得、退也难;对市场而言,造成价格失常、物流紊乱、资金迟滞、方向不明。”

智能化备受关注

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发展的时代主题已经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减量、调整”。中国钢铁已进入“减量发展”时代,但减量不是不发展,而是在减量发展阶段下,通过推动标准化和智能化等措施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对于标准化,李新创认为其是当前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标准与国际接轨、标准获得国际认可,才可以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可以说标准体系的成熟性、权威性或国际认同度,是获得产品认同的“通行证”。

李新创鼓励企业建立促进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将先进的标准作为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有力支撑,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物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为钢铁行业的竞争力重构创造了新机会,智能制造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李新创表示,对于钢铁产业来说,通过智能改造,可实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通过智能工厂,可实现对工厂的实时优化控制;智能制造还可整合产业链资源,助力供给侧改革。

不过,目前,我国钢铁产业智能制造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缺失,市场无序发展现象初显;投资回报率难以量化,企业智能升级动力不足;核心知识产权掌控不足,原始创新应用比例不高;智能制造体系认识不深,工业软件地位有待加强等。

对此,李新创建议,加快钢铁智能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建设,鼓励通信设备、装备制造、软件开发、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等领域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参与标准制定,制定可以与市场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他还建议大力发展国产工业软件,推进软件集成应用。鼓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符合中国实际需求的钢铁智能制造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另外,推动钢铁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中等水平企业更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来实现转型升级。

“钢铁企业的智能制造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企业战略演进,管理理念、生产组织模式不断优化,经验积累促进知识转化,都需要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迭代更新。这就要求企业在智能转型过程中做好统一规划,深度参与,自建团队,持续推进。”李新创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