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凤 仇梦斐 刘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12 9:32:07
选择字号:
董雅娟:让中国牛“牛”起来

董雅娟 

■本报记者 唐凤 仇梦斐 通讯员 刘玮

提到动物克隆,人们不难想起克隆牛“康康”和“双双”,而董雅娟正是培育出我国首例健康成活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克隆牛的“妈妈”之一。

不仅如此,2003年,董雅娟培育出世界首例玻璃化冷冻的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蓓蓓”及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自繁殖后代“壮壮”“健健”;2006年培育出世界首例抗疯牛病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

可以说,青岛农大教授、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雅娟的职业生涯始终离不开一个“牛”字。

与牛结缘

最开始,董雅娟就是研究牛。“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作胚胎移植,1992年我又开始作胚胎细胞克隆研究。”董雅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说。那时,董雅娟与丈夫都从事克隆牛研究,但1996年董雅娟感觉研究出现了瓶颈,做了4年没什么突破。

当时,恰巧董雅娟邀请日本专家前来访问,结果对方对董雅娟夫妇的实验能力感触颇深,回国后便邀请他们赴日深造。1996年决定出国留学时,董雅娟已有年幼的儿子。“第一个支持我出去深造的是丈夫,儿子也让我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带着家人的支持,董雅娟前往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活。

导师要求十分严格,他让学生一定要拿第一手资料,于是,董雅娟在日本坚持自己喂牛。“跟牛打交道特别不容易,要采样就要接触牛的各个方面,包括粪便等等,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她说,“我能坚持下来完全是因为热爱,也有很多人劝我改行,但我觉得做一件事必须要用心,用心去做还不一定能做成呢。”

苦心人,天不负。2003年,董雅娟带着日本山口大学兽医学博士的光环回到祖国,扎到了让中国牛更“牛”的事业中。

参加主持山东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克隆牛技术的研究”课题,负责克隆牛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

发明了“点击去核法”,在去核时可减少对卵母细胞质的损伤,提高去核成功率和重构胚的发育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改进了胚胎培养系统,应用与子宫内环境相似的简易负压气相培养系统和改进后的培养液,进行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及重构胚的发育培养,显著地提高了克隆胚胎质量。该项课题获山东省教育厅高等院校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的山东省良种产业化项目“体细胞克隆牛繁育性能检测及胚胎移植试验”,在2003年10月8日做出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排胚胎移植犊牛;之后做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牛自繁殖后代;2004年10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董雅娟主持承担了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牛羊组课题主持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2012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2年黄河三角洲国际高档肉牛产学研平台建设项目,2013年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当选牛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牛姐”创牛业

2004年董雅娟注册了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其取得的体细胞克隆牛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但与其他公司一样,创业伊始,各种问题纷纷出现。

“黑牛繁育首先要有农民的认可,有人愿意配种养殖。”董雅娟说。但当时,当地农民对她的牛并不认可。于是,董雅娟积极与当地农民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终于让养殖户愿意尝试为黄牛配种董雅娟推广的克隆牛。

充满热情的董雅娟“撸起袖子”硬是把一家仅仅9个人和几十头牛组成的小公司,做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形成了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基地。

2009年,董雅娟的“优质肉牛新种质培育及产业开发”项目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鉴定验收,在国内首次培育出优质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山东黑牛。

“我现在就是要把产业链做成,然后进行复制,让老百姓也能赚到钱,现在是慢慢做成国家的平台,资源会更多,充分利用各地方的资源。”董雅娟提到。

2010年,董雅娟的10万头布莱凯特山东黑牛产业开发项目先后被列为国家、省、市和县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黑牛繁育—养殖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酒店餐饮—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链条。

“自己的小目标在慢慢实现,但国家的大目标不能丢。”2013年,董雅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开始为中国养牛产业奔走呼吁,建言献策。

履好职责

目前,中国牛产业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董雅娟提到,“我国在优质肉牛上的产业还没有形成”。

此外,基础母畜数量减少、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业链下游屠宰加工及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与猪禽产业相比,肉牛产业在良种繁育改良、饲料加工供应、疫病防控等方面的配套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牛产业发展。

于是,董雅娟希望搭建一个标准平台,助力中国牛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和研究获得的数据,搭建起平台。我来提供一系列技术,把产业链做起来、模式建起来,提供给大家,单打独斗谁也做不大。”她说。

作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代表,董雅娟既关注农业,也关注教育。可以说,这两个词语,贯穿了董雅娟的整个履职故事。

2014年,董雅娟在两会期间表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搬家上楼,而是要通过产业链带动农民致富。“用产业发展来带动城镇化建设,用科技力量让更多农民富起来,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更多的家庭生态养殖农场。”

她还建议国家出台一些母牛养殖的补贴政策。多年来,董雅娟一直和农民打交道,目前较集中的问题就是母牛养殖成本高、贷款难、赚钱少,没人愿意养,导致肉牛的产量和质量上不去。“所以希望国家能够在产业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植,通过科技带领农民致富。”

今年两会,董雅娟便建议成立国家级黑牛研发中心,在这个中心平台上进行培训,搞自己的基因图谱、建库,进行平台交易,带动更多的牛养殖户发家致富,从根上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10亿元的目标很容易实现。

此外,“因为我是大学的人,所以提案中有一个是继续教育的。”董雅娟说。董雅娟建议完善慕课共享平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快完善慕课共享平台建设,在全国同类大学中选拔优秀教学课件放于慕课共享平台上,供全国同类大学教师教学使用和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推广“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董雅娟还建议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到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中去实践锻炼学习。

在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同时,董雅娟并没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她为自己列了一份长长的计划表:

今年,计划研究优秀种公牛、优秀种母牛繁殖力,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精液保存技术、超数排卵技术、诱导发情技术、同期发情技术等,并形成技术规范;2018年,进行专门化育肥配合饲料和养殖育肥试验;2019年,开展种子母牛群全基因组选择研究与应用工作,初步建立种子母牛评价技术体系,等等。

《中国科学报》 (2017-04-12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