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10 9:57:32
选择字号:
记新型城镇化发展合理格局决策支持示范应用团队

获奖团队成员

■本报记者 韩天琪

2017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了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型城镇化不仅关乎民生,也关乎城市和国家发展,更是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绕不过去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与其团队凭借多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决策支持获得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我们力求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智库作用,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生产力。”方创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结合国情的理论创新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曾在1979年提出“诺瑟姆曲线”理论,他认为:城市发展过程的轨迹是一条被拉长的“S”形曲线,而拐点是城镇化率30%和70%的时候。具体来说,两个拐点将城镇化分为三个阶段,在城镇化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而当城市人口超过30%以后,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当城镇化水平超过70%后,发展速度又开始趋慢,进入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最终阶段。

“这是经典的城市化三阶段论。”在方创琳团队看来,三阶段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第一,城镇化三阶段论中城市化的三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四阶段无法一一对应,后者一般用工业化水平来衡量,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由于不能一一对应,则不能实现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同步。第二,城镇化三阶段论无法与经济增长的四阶段一一对应,所以就无法判断城镇化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速度谁快谁慢。第三,城镇化三阶段论主要以欧美国家的发展为背景,那时全球化程度没有现在高,因而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视野局限性。最后,城镇化三阶段论中,对城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划分的区间太长,没办法回答城镇化水平达到50%时,国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基于上述研究,方创琳团队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四阶段论。将经典的城镇化三阶段论修订为由城镇化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顶级期构成的四阶段论,将国外的经典城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避免中国的城镇化机械照搬和套用国外的模式。“城镇化的四阶段论可以与经济发展的四阶段论、经济增长的四阶段论一一对应,从而确保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对消解城市病产生积极作用。”方创琳补充说。

此外,团队提出了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金字塔型的配置定律,将中国的城市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区划方案,把全国划分为5大区47个亚区,推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试点由原来的64个城市(镇)变为135个。

“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的科学组织方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合理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理格局,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差异化发展模式。”方创琳称,这些理论探索充分考虑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各地城镇化差异很大的现实格局。

发挥重要智库作用

“我们的研究首先是要把顶层设计搞清楚,用来指导中国660个城市的发展和优化调整,再运用到国家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政策、规划中去。将过去长期以来研究的城镇化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转化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方创琳告诉记者,团队一直努力从顶层设计层面发挥国家智库作用。

在此过程中,方创琳团队系统研制了5项新型城镇化发展决策支持的关键技术,并在典型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示范应用成效。

团队先后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纳的重要咨询报告有27份,其中被总书记、总理、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实质性批示14份。这些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在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各类城市群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等有关规划和政策中起到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合理格局与决策支持示范应用成果共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开发计算机软件1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2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系统性的贡献。

勾画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格局

“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应当是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城镇化。方创琳解释,要建设一系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明增长城市、减排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资源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城市、生态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创新型城市、知识可持续的智慧城市、社会可持续的平安城市。

方创琳认为,如果要描述一下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针的话,应当是: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特大和超大城市(严控“两大”),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激活“两小”),最后形成由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这种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由五个不同空间层级组成。第一个层级是“三纵两横”的城镇化轴线组织格局,第二个层级是由五大区47个亚区组成的分区组织格局,第三个层级是由5+9+6共20个城市群构成的城市群组织格局,第四个层级是由37个一体化地区组成的一体化格局,第五个层级是由770个城市构成的新金字塔型空间组织格局。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中90%的人口集中在“三纵两横”五条轴线上,中国进城人口的75%集中在20个城市群中。

“这就引导我们要进一步将人口向城市群中集聚,不同的区域肩负着不同的国家主体功能。城市群的主体区是城镇化的主体区,主要关切到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安全,主要功能就是确保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而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发展区承担粮食主体功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民族自治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区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每一个区的主体功能不一样,城市化的路径、模式不一样。”方创琳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指导意义上为国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因规模制宜推进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中国科学报》 (2017-04-10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土星环保持“年轻”的秘诀 来看!2024最佳科学图片
多波段观测揭示磁星快速射电暴可能起源 新型沸石分子筛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