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古老生物化石濒临危机,专家急了—— |
贵州瓮安:一座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 |
|
“去年11月我们发现问题已经很严峻,就找了三个还有研究价值的点,准备作为保留点,但是4月1日到现场一看,其中一个点已经没有了,彻底被挖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痛心地说道。
今年清明,对于全世界古生物学界来说都是阴沉灰暗的,来自中、美、英等国顶尖的学者汇聚贵州瓮安县北斗山磷矿。现场机器轰鸣,包裹着6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的成片山体倒在巨型挖掘机的机械臂下,接着又被车轮比人还高的重型卡车送往磷肥厂,制成肥施入田地。
“全世界就这一个”
“这是目前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早期历史的唯一窗口,全世界就这一个,挖了,就没有了。”
朱茂炎所说的唯一窗口,其实就是我们研究人类始祖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科学证据。
人们把最早出现动物化石的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命名为寒武纪(4.85—5.41亿年前)。然而,1998年瓮安县磷矿采区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打破了科学界的共识。这里保存了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大约距今6.1亿年前),为研究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
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记录,无论是其埋藏能力、化石多样性、科学价值和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在寒武纪之前的特异埋藏动物群中均属首屈一指。自1998年以来,瓮安生物群的相关成果大量发表在包括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
一个“活的”化石宝库快挖没了
最近几年,当地开始大规模露天开采,每天都有数百辆重型卡车往外运送矿石。“瓮安生物群产地处在瓮安磷矿和瓮福磷矿的采矿区,之前产出化石质量最好的几个采坑都已经坍塌了,剖面被埋,目前无法观察到产化石的地层,更无法采样做相关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殷宗军博士说。
瓮安以其丰富的磷矿资源被誉为“亚洲磷仓”。目前,瓮安县60%的财政收入来自磷矿及其附属产业。北斗山磷矿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简直就是金山银山。
“关键的问题是,瓮安生物群不是已经研究完了,全世界一群科学家还正在研究,是个活的、正在产生成果,3月底我们还发表了一个相关重要成果。”朱茂炎说。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菲利普·多诺霍认为,瓮安生物群学术价值的彰显有一个前提,就是保护好化石产地使得科学研究能顺利开展,因此呼吁要保护瓮安生物群这一全球独一无二的化石产地。
一份迟来的共识能否平衡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
“现在核心的问题就是政府、百姓都没有认识到这地方是唯一的,别的地方没有,一直到上周开会他们才明白这个概念。”朱茂炎认为。
保护瓮安生物群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科学家只想在大片的山体中保留一个核心区。但是,瓮安磷矿存在多家公司,矿权交叉,实施保护要涉及几个相关企业和若干层级的政府部门。
为此,朱茂炎花了几个月时间邀请相关部门和科学家关注这件事。今年4月1日,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以及贵州省相关厅局,黔南自治州、瓮安县党委政府和相关企业终于在一张桌子前坐下来。
两天的会议商讨和野外考察,终于让在座的所有人达成三点共识:一是瓮安北斗山磷矿是一个世界级的珍贵化石产地,瓮安生物群化石核心产地和经典地质剖面必须作为自然遗产得到永久性保护。二是鉴于目前磷矿开采和伴生的地质灾害,瓮安生物群化石产地和地质剖面受到全面性破坏或覆盖,亟须抢救性保护。三是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和开发,需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贵州省旅游大战略相结合,需要与瓮安县“五位一体”发展相结合。
“瓮安生物群不仅仅是瓮安的,而且是中国的,是全人类的,是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遗产,它的结局不应该是几袋磷肥。”与会的专家对这片山体的命运不仅高度关注,而且观点惊人的一致。
(科技日报南京4月9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