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3/29 10:41:29
选择字号:
中青报:清华新校规合不合适应该问清华学生

 

我注意到,类似对一个大学校规或者活动的讨论,往往最激烈、直接的参与者都是学校之外的社会人士,而该校教师和学生的看法,却总是被淹没在鼎沸人声中。

----------------------------------------------------

不会游泳,即便考上了清华,也可能拿不到毕业证。清华大学2017年全校教职工大会举行,会上传出消息,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新生入学后将进行游泳测试,不会游泳的学生必修游泳课,通过者才能获得毕业证。(《北京日报》3月27日)

这两天,针对清华这则“新校规”的讨论,舆论场可谓极为热闹,其中“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这一条,更是让所有人都找到了情绪宣泄点,纷纷表明立场和态度。可纵观很多观点可以发现,大多数人都仅仅站在“好与不好”或者“合适与否”的立场上,虽然一则公共事件的讨论,观点理应是多元丰富的,可将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放在一个具体事件上,则显得过于牵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人们的看法。首先,“会游泳才能毕业”来自清华大学90多年前的老校规,虽然此后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场馆有限等因素而中止,但说明这样的规定不算新。厦门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学生评论道:我们学校早就这么规定了,每年还必须修满多少学分才算合格;而媒体的关注点则多以“此处应该有掌声”“奇葩校规应该取缔”之类的评论为代表。

如果说讨论针对的是校规本身的合理性,那还值得理解,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人根本就是站在外围的“吃瓜群众”,任由自己的主观情绪主导,发表一些根本不符合情理的言论。比如,有人说“会不会游泳根本不算什么技能,自己不会游泳还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还有人认为“清华大学就是在没事找事,给学生徒增压力”。

我觉得,奇葩的倒不是清华校规,而是误解校规的人。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具体到社会上的各种事情来说,就是对于自己生活情境之外的人,应该审慎判断,对于一些陌生的事情,更应该理性研判。我一直都觉得公共事件的任何讨论都有其公共价值。只是,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多方意见的契合点,而不是发表情绪化的见解。

我注意到,类似对一个大学校规或者活动的讨论,往往最激烈、直接的参与者都是学校之外的社会人士,而该校教师和学生的看法,却总是被淹没在鼎沸人声中。

前几年,北京大学的一些人事变更和规章制度的变化,常常会被公众拿来与“北大精神”“老校长蔡元培”之类的话题扯在一起,可渐渐地,人们发现诸如“北大精神已死”“北大风骨不再”的言论,仅仅是外界的臆测和瞎想,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北大的教师和学生。再比如,去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泼水节也引发过巨大争议,舆论发酵过后,该校一学生的《华科泼水节,没你想象的那么肮脏》,才将喧嚣的舆论拉到了应有的视角,文章意在表明外界对高校一些规章和活动的理解,是存在明显偏见的。

结合自身的体验而言,对于这则校规,我真心觉得不值得大惊小怪。我所在的学校,早就把游泳课和必修课挂钩,学生游泳不及格自然就要重修,开始时学生对此也会抱怨,直到毕业后才会发现,学校的这个做法,对自己来说,实在太有好处了。或许有人要质疑,开设游泳课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游泳吗?游泳课非得与毕业证挂钩吗?恐怕很多人此时也是这么想的。其实,这两个问题已不属于探讨校规合理与否的层面,而属于另一个维度了。

我深知外界对于国内高校的某些看法,存在着多么深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在清华、北大这些名校身上还会体现得更加明显。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想把这种不被人理解的状态,告诉给每一个人。目前也并没有看到很多清华学生对这项规定埋怨或者恐惧,相反,最热闹的还是外围的观众。正因如此,更有必要将发言权交给那些即将体验“新校规”的清华学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