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201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一批优秀的创新成果和科技人员获得嘉奖。
据悉,本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颁发265项(人),其中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22项、技术发明奖30项、科技进步奖107项,国际科技合作奖2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是上海在同一年度首次评选出两项特等奖,这充分表明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持续增强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重大成果体现上海实力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两条技术路径之一,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这一装置的核心——激光钕玻璃的连续熔炼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难度最高的光功能玻璃制备技术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女科学家胡丽丽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具备独立研发大型激光装置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
北斗已上天,应用须落地;科技要先行,产业来支撑。上海交通大学郁文贤教授主持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在核心算法、基础产品和特色应用3个技术层面取得重要突破,直接催生和持续带动西虹桥北斗产业园的快速崛起。目前,北斗应用系统在智能公交、精准农业、海洋渔业等6个行业已有广泛应用,新增直接产值16.4亿元,带动间接产值约40亿元,有力支撑了上海导航产业连续3年以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也代表着城市的科学研究核心竞争力。DNA去甲基化如何发生是长期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学术界对哺乳动物中是否发生去甲基化一直争论不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徐国良团队的“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理及生物学意义”项目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研究小组首次从生化水平上勾画出一条DNA的主动去甲基化途径,《Science》期刊专评:“徐等的发现解开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关于DNA去甲基化的奥秘。”研究工作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 Stem Cell》等重要期刊。
科研关注百姓衣食住行
科技惠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姜虹团队探索了头颈颌面部手术围术期气道管理新方法,建立了复杂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管理新策略,深入研究了麻醉药物对脏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提出了脏器保护新思路。
世界各国对国家核心要害区域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越来越重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蔡海文团队和上海波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赵浩博士团队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成立物联网光纤传感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成功实现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工程应用突破的创新结合,最终建立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安防完整技术体系,并在国家重点要害区域获得重要应用。
我国河蟹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饲料投饲随意多变, 导致池塘水质恶化,故河蟹品质普遍下降。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项目组阐明了饲料营养调控与高品质养殖的理论关系,补充和完善了河蟹各个养殖阶段的营养需求图谱,全面构建了基于全程饲料下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体系。该团队的“基于全程配合饲料和营养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技术发明一等奖。
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量大面广,广泛应用于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等重要领域。东华大学靳向煜领衔的团队突破了功能性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关键制备技术。该材料制成的手术防护服能够拒血液、拒酒精、拒油以及抗静电,可以有效阻断各种污染物的侵扰,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高端产品的性能,扩大了产品应用和国内外市场规模。
勇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核电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之一。核电蒸汽发生器用690合金U形传热管是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中关键核心材料,其技术要求高,工艺流程长,制造难度大。此前国内需求全部依赖进口。宝钢特钢有限公司张立红团队立足自主开发,深入研究关键工艺控制技术,取得多项成果,保障了国产材料的供应。
作为国际研究热点,上海海事大学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顾伟教授团队研发的“电力推进船舶动力控制、电站控制与航向控制技术及应用”技术,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填补了国内多项智能化控制技术空白,对于全面突破电力推进自主研发核心设备在高技术船舶的应用,提升国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促进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
深海油气开采系统核心装备及技术长期被美国独家掌握,并且对我国实行技术与产品的双重封锁。面对南海、东海国家主权争端和油气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油气开采系统核心装备迫在眉睫。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功突破了1500米超深水高温高压密封、高精度自动对接、海底系统集成及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深海油气开采系统的核心装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工程应用。
同时,与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教授荣获了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作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创建者与应用引领者,俄罗斯的伊万诺夫教授虽已年过70岁,却仍在此领域不断探索。
伊万诺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为他颁发“为国贡献奖”。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上海科学技术奖一直以来关注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师咏勇、童小华、张伟、樊春海、刘海峰、谢应波、张建华、谈剑峰、李福刚、许式伟等10位专家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