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小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20 10:58:02
选择字号:
二维码:如何扫得安心

 

■吕小羽

如今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捷。但人们没想到的是,这“扫一扫”的背后,却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消费者扫码遭诈骗时有发生。

最新的案例是上海一位用户在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后,钱就被非法转走了。而在前不久广东破获的一起二维码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扫码盗刷获利90余万元。

消费者扫码之所以屡遭诈骗,是由于二维码的制作生成没有任何门槛。在网上搜索“二维码生成器”,会出现大量搜索结果,其中大部分二维码生成软件可以直接在线使用,只需输入文字、图片、邮箱、网址后,立刻就转换成了二维码。

专家介绍,付款码相当于银行卡加密码。不法分子只要获取了,就可以进行复制,获取银行账户和密码。

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一点,在生成二维码后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一旦扫描,手机就会被植入的病毒木马感染,身份证、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私人信息就会被盗取。

目前,二维码的生产和流通并没有明确的主体进行统一管理。虽然一些部门开始意识到二维码存在安全隐患,但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举措。

针对虚假二维码等诈骗,有关部门常常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但仅有提醒还不够,严厉打击才是关键。

由于生成的二维码现在还没有办法溯源,给警方办案带来很大难度。专家建议:首先主管部门应该使用技术手段对二维码进行域名解析,设立专门的监管平台对二维码进行检测,过滤不良信息。其次建立二维码数据库,对市面上流通的二维码进行备案登记,将所有二维码数据统一存放在一个数据库中,从而实现对二维码生成流通环节的有效追溯。第三,在管理层面上,有关部门对二维码的发布内容进行备案审查,对二维码的发布平台进行资质鉴定,对二维码的发布者进行实名登记,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责任追溯机制。

作为消费者,一定要提高扫码安全意识,多多了解二维码编码原理和二维码发布机制,不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总而言之,最有效的途径是执法者重拳出击,实行严格监管,对任何一种诈骗行为做到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曝光一起,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这样,才能铲除骗子滋生的土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栏目主持:韩天琪)

《中国科学报》 (2017-03-20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