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倪思洁 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14 8:20:18
选择字号:
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创新者“大胆往前走”

 

■本报记者 陆琦 倪思洁 王佳雯

3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提出,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从而使各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高校能够更加担当。这给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的科研人员吃了颗“定心丸”。

“这是尊重科学规律的一种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表示,科学研究本身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77岁高龄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家骐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了,他表示“有的时候,就算全力以赴也不一定全部成功”。

“失败或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科学研究并非没有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寿子琪说,“这个过程中可能也积累了很多东西。”

创新的道路绝非坦途,要想从“跟跑”变成“领跑”,除了需要科研人员自身“咬定青山不放松”,还离不开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正如王家骐所说,容错,就是鼓励你不断实践,一步步接近成功。

如果没有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试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超级水稻;如果没有屠呦呦在难以计数的失败中不懈前行,就不可能找到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

“容错机制的缺失,往往会抑制科研人员更大的创新激情,不利于实现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他们为了保证成功,不敢冒风险,不敢做大的创新,只做小修小补。”李元元认为,创新就要敢冒风险,敢干过去没有干过的事情。

寿子琪表示,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管理者都应当承认和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科研人员和管理者都要有这样的心态,即没成功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是很正常的事,接下来应该继续努力去做。”

与容错一样,纠错机制同样重要。“出了问题以后,能够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给出解决办法。”寿子琪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举例说,现在科研人员的负担很重,很多精力用在拿钱和花钱上,考虑怎么花好钱,在审计的时候不出毛病,花了大量时间。即使这样,有的时候错误仍会难以避免地出现。

“倒不是他们主观上想犯错,而是客观上出现了。这种错误如果不允许纠错的话,往往就把科研人员的生命给毁灭了。”曲久辉说。

“所以要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性,纠正改革过程中发生的不正确的做法,使科研人员更好地深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曲久辉表示。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潘锋介绍,中科院对于一些探索性的科研项目已经营造了比较宽容的科研环境,给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和一些年轻科研人员探索的机会。

“中科院已经开始将一部分经费直接拨给研究所,而研究所法人有充分的自主权部署项目。”潘锋介绍称,这些项目可以是前瞻性的、探索性的,也可以是针对尚未有能力申请国家项目的年轻科研人员所给予的支持。

对研究所自主部署的这类项目,研究所会给科研人员更充分的空间。“这些项目也有可能没做成,但没做成也是一种结果,证明这条路走不通。”潘锋表示,不过对于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这类重大项目,则一定要达到既定目标。

潘锋认为,对于“容错试错”而言,对不同科研项目也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要给前瞻性研究更多的探索空间,但在重大科研项目上也应明确科学目标与责任”。

《中国科学报》 (2017-03-14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