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12 12:44:59
选择字号: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中国节奏”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话题:人工智能

随着全球范围内大量资本的涌入、产业界的积极布局,人工智能(AI)技术与应用正加速结合,并呈现持续升温的态势。“人工智能”更是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步应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处于何种水平?人工智能产业有没有泡沫?让我们听听代表、委员们的看法。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彦宏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上升至国家高度发展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报》:在各位的提案议案中,均提出或曾提出希望国家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建议,为什么一定要从国家的高度重视人工智能?

邓中翰:我呼吁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希望中国能够把握智能时代的机遇,在芯片、软件、应用等方面获得跟国际一流并跑甚至领跑的地位。

刘庆峰:未来AI发展水平将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下一步应该让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形成一种真正的产业生态。国家应对人工智能系统规划、加速布局,抢抓全球产业制高点。

潘云鹤:中国正值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高潮,急需AI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生产力,优化城镇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环境等紧迫问题的解决。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相关国家实验室会在未来扮演什么角色?

邓中翰:组建国家实验室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手段,能有效调集各方面资源,更好地实现突破与发展。

刘庆峰: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有利于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源头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典型应用示范创新等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可以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的意义有多大?

李彦宏:我觉得它的意义堪比“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刘庆峰:正说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了,而且现在布局一点都不晚。

人工智能已到应用临界点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产业有没有泡沫?

刘庆峰:现在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有两大误区。一是认为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二是认为人工智能概念泡沫太大。这两种看法都不合适。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今天已经达到可以习得顶尖专家的水平,能超过90%普通专业人士。人工智能技术加上行业数据和顶尖专家,可以改变一个又一个行业。

《中国科学报》:应用是硬道理,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到了什么水平?

刘庆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达到了应用门槛,2017年将是人工智能在各应用领域的“落地年”。

邓中翰:AI下棋、智能搜索以及一些大数据处理应用只是人工智能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在医疗、大数据、电子商务、信息搜索等方面还有很多应用范例,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科学报》:中国在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方面相对落后,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否改变这一现状?

刘庆峰:未来AI发展的关键是“结合”。中国制造一方面要补齐在制造业工程设备方面的短板,一方面要加快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结合。

邓中翰:就制造业而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现就需要很多人工智能。比如过去在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建模),就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在工程上快速地取得一些新的突破。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我们有效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至关重要。

从容面对AI时代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正在导致一些职业的消失,应如何应对?

李彦宏:人工智能确实会使某些职业受到挑战,但不必太过担忧。只要相关部门提前做些准备工作,考虑到这些职业的消失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即可。

刘庆峰:未来5~10年社会财富将很有可能由少数人工智能巨头创造,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机器替代。在新的工作岗位没有被完全创造之前,需要考虑制定智能时代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社会工作保障和救助体系。并且,对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的规范和要求,也需要加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革命或智能时代将会是怎样的场景?

李彦宏:以前我们面对一个新工具还要学习如何使用,未来任何工具都能听懂人话,我认为这是符合人性的,这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

潘云鹤:当前,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固然重要,而让计算机与人协同,取长补短而成为一种“1+1>2”的增强型智能系统则更为重要。各种可穿戴设备、智能驾驶、外骨骼设备、人机协同手术等纷纷出现,而宏观层面的人机协同有更大空间,预示着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系统的前景广阔。

《中国科学报》 (2017-03-12 第4版 两会)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