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鼎鼎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2/27 12:00:51
选择字号:
人才洋流悄然变化:拓宽人才回流的“中国河口”

 

人才的跨国流动,不仅将技术和思维模式带进来,更将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带出去

当今世界,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全球人才的洋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回中国去”渐成越来越多留学生的主动选择。一份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5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数逐年增加。10年前,中国每送出3人留学,只能迎回1人;现在,八成人选择回来。“祖国需要海归,海归更需要祖国”,一位海归如此总结。

被称为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海归潮,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吸引力”。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创新创业风气。“读十本成功学的书,不如去中国试一试”,中国成为机会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当不少国家转向保守、收紧海外人才政策,中国却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招贤纳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时的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百年以来,海归与中国寻求富强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一连串星光璀璨的海归名单,既折射出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时期的发展印记,也多少折射出那个年代的人才焦虑。因此,当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第一步就是增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本身成了开放的代名词,海外人才也成为助推国门进一步打开的手。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等行动中落实,海外人才对中国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人才的跨国流动,不仅将技术和思维模式带进来,更将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带出去。当人力资本成为全球竞争最关键要素,如何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去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具体而言,既要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敞开大门、不拘一格,又要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一言以蔽之,要会引才更要会用才,帮助他们把实现自我价值与中国梦更好对接起来。

中国的揽才引智经验不断增长,但招才用才上的误区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一方面,只看学历不看实力的粗放引进仍不少,人才评价体系尚需改进。一些本土博士总爱自嘲为“土鳖”,因为在一些地方,国产人才的机遇和待遇都还跟海归有差距;同时,重引进轻使用、人才进来无用武之地的情况也不少。而更普遍的焦虑和担忧,可能还是和国内的科研环境有关。考核周期太短,行政事务偏多,管理办法过于机械等现象普遍存在;只以论文论英雄,科研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积弊,都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予以革除,从而充分释放人才的创造力。

养鲑鱼的人说过这样的故事:鲑鱼在淡水河流出生,成长却要游出几千公里,在海洋觅食三至七年,然后会精准回到出生的那个河口。养鱼人要做的,无非是修缮池塘、架好鱼梯。今天的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大门,也早已实现了养鱼万里之外。未来,我们不仅要靠鱼儿的“身体记忆”吸引他们归来,更重要的是拓宽河口、修好水塘、架好鱼梯,打造一个真正舒适的干事创业的环境,容得下他们辗转腾挪,值得他们奋斗一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