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2/4 11:07:08
选择字号:
业内专家谈治霾:注定要打“持久战”

 

“什么时候才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一段时间以来,重污染天气频现,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惑和感叹。

“雾霾之所以久攻不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能源结构存在缺陷,即发展方式的问题。”业内专家的一番话,既道出了雾霾产生的根本原因,也道出了治霾需要长期和多方面努力的道理。

负“重”前行决定治霾“苦旅”

进入2017年,持续数日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气,就给这一年的环境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环境保护部1月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部长陈吉宁回应了媒体与公众关心的重污染天气热点话题。

“为什么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什么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改善是在负‘重’前行。所谓‘重’,一方面是过于倚重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另一方面,是重化工与煤炭在产业、能源中的占比仍然很高。”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吉宁开诚布公。

显然,减排必须在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上下更大功夫,但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的社会现实,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污染物减排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因此治霾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敏俊认为,虽然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导致GDP损失,但产业转型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看来,如果京津冀一体化顺利推进,能够在能源、产业结构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减排会加速。“但是,北京等地PM2.5浓度要降到35微克/立方米,需要10年到15年。”

治霾有几块难啃的“硬骨头”

用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的话说,除了在宏观层面转变发展方式需要足够时间外,治理雾霾还有几块难啃的“硬骨头”,“它们都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民生等密切相关,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刘炳江看来,第一块“硬骨头”是散煤。“到了冬天,大江南北的人们都希望能有舒适的室温,于是自采暖范围逐步扩大。怎样既不影响生活质量,又减少散煤使用量,成为一个难题。”

第二块“硬骨头”是机动车。“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此外,中型车、重型车污染也日益突出。这些重型车往往与运送生活物资相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些群众的谋生之路。怎样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解决尾气污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第三块“硬骨头”是小散乱企业。“小散乱企业大多位于农村,而且大都是当地群众的收入来源。由于工艺落后、缺乏相应的环保设施,它们也成为污染之源。既要彻底解决小散乱企业带来的污染,又要考虑群众的生计问题,还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构成了另一个难题。”

2016年3月11日,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将我国雾霾治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于污染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由于对污染原因没搞清楚,很可能这个阶段付出再大努力也见效微弱;第二个阶段是持续治理阶段,但易受风速、湿度、降雨等自然边界条件影响,治理效果会出现波动,时好时坏;第三个阶段是进一步治理污染排放阶段,此时不再受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边界条件等影响,环境问题得以解决。

“显然,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二个阶段,而且这个阶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正通过一系列硬举措来应对硬挑战。”刘炳江表示。

洛杉矶“靶向治疗”的启示

从1943年光化学烟雾第一次出现算起,洛杉矶与大气污染的战争已经持续了70多年。尽管今日洛杉矶的污染已经远低于以前,但并不是说污染已经彻底治理好了,大气污染依然在损害着人们的健康,治理之路任重道远。

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健康科学系学者林岩介绍,对于早期的光化学烟雾,洛杉矶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都无法有效降低污染。直到加州理工大学的阿里·哈根-斯米特教授发现氮氧化物是臭氧形成的关键因素,政府才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来控制机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最终成功消除了光化学烟雾。

“与历史上由单一污染源导致的伦敦烟雾(燃煤)和洛杉矶烟雾(机动车排放)不同,近期发生在中国的雾霾是由燃煤、机动车排放等多种污染源共同导致,这种复合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可循。复合污染最大的问题是,多种污染物会在大气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当雾霾发生时,这些反应净生成的细颗粒物(PM2.5)甚至远大于直接排放。”林岩强调。

“在尚未阐明这些化学反应如何进行之前,只能通过降低全部污染源排放来控制空气污染,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同时也会对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林岩认为,与全面减排相比,找到雾霾形成的关键“物种”从而实现“靶向治疗”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方法。

洛杉矶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告诉我们:污染的治理需要污染成因的研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技术的进步……这些环节中没有哪个可以一蹴而就。相比较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中国的雾霾成因更为复杂,涉及的排放源也更多,对其治理自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耐心。(本报记者 张 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