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卫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12/27 10:29:23
选择字号:
杨卫:基础研究,要提升源动力

 

新时代下,基础研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迎来新的发展征程。

特征之一,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愈加凸显。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想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赖更高层次的创新——源头式创新,即从基础研究衍生出来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突破。

创新通常划分为4个“阶梯”:管理型创新、开发式创新、技术型创新和源头式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也逐级提升。此前我国更依赖前两种创新,但这两类创新源头知识仍来自他人。从供需角度看,基础研究是创新的供给侧,创新是创新驱动的供给侧,而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侧。因此,基础研究是无可替代的“源头供给”。要通过壮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层次级别。

特征之二,基础研究从自由探索为主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转变。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通常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二者同样重要,但报告提及“应用”二字,就是希望引导一部分科学家关注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取得更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成果。

特征之三,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基础研究能够助力中国“弯道超车”。虽然我国的国际科技地位逐年上升,但大多是“低门槛”研究,在航空发动机材料等需要常年攻坚的“大山头”,仍缺乏原创性突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就是希望通过科学投入和组织,加快促进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产出。

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临全新挑战。

比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颠覆性技术”,往往是交叉学科融合的产物。但学科交叉存在很多争议和风险。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探索交叉型研究项目评审机制、交叉型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学科交叉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机制等环节,力求解决交叉学科申请遭遇“远亲排斥”、缺乏匹配专家评审等困境。

基础研究的核心永远是人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涵盖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人才的项目资助体系。但同时要尽快消除“人才叠冠”“评价指标倾向于数‘帽子’”等不良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基础研究强国,就没有科技强国,更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

(作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本报记者刘诗瑶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