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张志建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7/12/27 9:14:31
选择字号: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气味偏好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本报讯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气味偏好。研究认为,气味偏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社会意义,但目前学界对其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近日,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徐富强团队在气味偏好形成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中获进展,相关论文在eLIFE在线发表。

嗅结节(OT)位于脑腹侧纹状体,它直接接受来自嗅球及其他嗅觉皮层的信息输入,也接受来自于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输入,而后者对调节奖赏及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嗅结节与嗅觉系统及奖赏系统的特殊联系使其具有可能涉及气味偏好的结构基础。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狂犬病毒RV逆行追踪技术,观察到内侧OT(mOT)可直接接受嗅球等嗅觉系统神经元和VTA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等奖赏系统的输入,其次利用光纤钙记录技术,观察到内侧OT中的神经元对多种气味刺激均有响应,同时VTA-mOT多巴胺能神经投射纤维可响应多种自然的奖赏刺激;随后利用光遗传激活VTA-mOT多巴胺能投射通路可导致奖赏反应并且可建立气味偏好;最后利用光遗传或化学遗传抑制该通路可阻断自然条件下气味偏好的建立。

该研究有望为成瘾、偏食和肥胖等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神经环路层面的实验依据。(鲁伟 张志建)

《中国科学报》 (2017-12-2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