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早春三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5000余名代表委员共聚北京,围绕着这个国家未来的方方面面,共商国是、履职尽责。
那些平日里埋头科研的科技界代表委员——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也在此吹响了“集结号”,从自身专业出发,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反映基层声音,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科学家的声音在两会的各个角落不断凸显。
只为不负所托
(讲述人:《中国科学报》记者陆琦)
2017年3月9日,江苏代表团小组会结束后,一些代表仍没有离去,而是围着一位代表争相提问,有问雾霾对健康影响的,有问我国肺移植情况的,有问脑死亡立法的……其中一位代表还热情地给我介绍起来:“他很厉害的,到北京开会,没进会场,先进手术室。”
原来,他叫陈静瑜,是我国著名的肺移植专家。见缝插针,我也向这位“传奇”代表抛出了几个问题。
“我是来人大履职的,完全没想到会做这个肺移植手术。”陈静瑜说,“这中间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助力不少,而它正是我两年前在两会上提出的建议。”说到这儿,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建立后,我国肺源的利用率从5%增加到10%,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接下来脑死亡立法也是必然趋势,去年和今年连续两次我在两会上建议加快脑死亡立法。今年是履职的最后一年,我希望能再推动一些实际的进步。”那一刻,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为生命呐喊的那份执着。
2017年两会期间,陈静瑜抽空做了3台肺移植手术。可以想象,他的“两会时间”需要以分秒来计算。
其实,科技界代表的两会日程都是相当忙的。既然是代表,就要履职,开会、投票,一个也不能少。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里,我耳闻了科技界代表审议讨论时的畅所欲言;而在会外,我也目睹了他们看文献、改论文、作科普,履行科学家的职责。
这一切,只为了不负人民所托。
促成核技术中心成立
(讲述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罗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科技创新相关内容的篇幅很大,提出的科技创新目标和措施鼓舞人心。当天午餐的时候,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分享各自单位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亮点。
我当时展示了2017年1月11日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成都揭牌的多张照片,大家对创新中心的成立历程兴趣盎然。
其实,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我就呼吁在四川设立国家核技术创新中心。理由是:四川形成包括核动力工程设计、反应堆运行和应用研究、核燃料和材料研究、同位素生产和核技术应用研究等一系列完整的核动力研发体系,拥有核技术研发、核装备制造、核燃料循环三大优势产业,充分具备设立国家核技术创新中心的条件。
令人欣喜的是,我的提案得到了积极响应。一个月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中核集团共同发起倡议,加快筹建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
该中心是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联合45家在川涉核企业共同建立的核技术应用和制造业共同体。目前已成立了科技创新联盟和专家委员会,正在积极与多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逐步推动创新中心实体化。
过去五年中,我围绕国家核动力事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创新,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共提交提案20余份。我始终认为:作为科技界政协委员,既要充分履职,积极参政议政,也要建言献策,提出有益于自己所在领域及国家科技创新的新思考、新建议。
总有人在薪火相传
(讲述人:《中国科学报》记者丁佳)
在2017年两会接近尾声之际,一则名为《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的微信文章,在朋友圈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3月12日傍晚,吉林代表团的团组会议已经结束,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家骐收拾起自己的会议材料,准备去用餐。
我快步追了上去,在电梯门口拦住了他:“王院士,我们聊聊吧。”
王家骐解释,会议已经结束,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我是想跟您聊聊中科院科研人员逃离北京的事。”
老先生停下了脚步:“走,我们到会议室说。”
我们聊了很久,几乎错过了晚饭的时间。他详细地询问了那篇文章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状况,并结合自己青年时代求学、工作的亲身经历,提供了很多非常实在的建议。他呼吁公众不必对正常的人才流动过度解读,要留给人才选择的自由;也勉励当下青年科技人员,不论选择去哪里,都要走好自己人生的长征路。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王家骐会这么痛快地接受采访;也没有想过,已经是院士的他,对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吐槽”,会如此关心。
这让我想起几天前,61名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在“院士承诺书”上郑重签字的场面。从两会上的促膝长谈,到新院士的铮铮誓言,这一幕幕,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中科院院士举贤荐能、提携后进的优良传统,一直在“科学大院”里薪火相传着。
年终手记:使命、担当 、引领
作为科技界的代言人,科学家代表委员们就像是一面镜子,集中反映着整个科技界的使命与担当。
当下正是科学研究和科技进步的大好机遇,各国都在抢占前沿先机,每个科技工作者都需要将各自正在进行的工作做到最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紧迫。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些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都是科技界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工作者们被寄予了更加深切的期望。2017年两会上,李克强在陕西代表团与科学家代表对话时就表示,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谁攻克,重奖谁”。无独有偶,2017年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讲座,特意邀请了白春礼、潘云鹤、潘建伟、周琪4位院士分别围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体态势、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和基因编辑作专题讲解。
今天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生逢其时,今天的中国科学家,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实践自己家国情怀的条件。
面向未来,使命日益清晰,挑战与日俱增,道路就在脚下。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当科技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使命,科技界责无旁贷。国家和人民正期待着更多科学家勇于担当,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出思想、出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