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没苦恼,做科研很有意思。”当被问及在科研工作之余如何疏解烦恼时,王浩伟不假思索地笑着说,“就是压力大一点,完不成觉得对不起国家。”
王浩伟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已从事铝基复合材料研究30年。不久前,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纳米陶铝合金,其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钛合金,已经运用于天宫二号等关键部位。
作为一名教书20年的老师,他始终秉持着“学高方能为师”的教书育人标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王浩伟团队通过拉伸试验机测试陶铝新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
上课时,王浩伟喜欢“抖包袱”,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讲解深奥材料科学的原理。在《材料加工原理》课堂上讲“气孔”时,他首先讲述在烧一壶水的过程中,水中气泡怎么萌生、形成、长大;由此过渡讲到在金属材料里,固相、液相、气相之间三位如何交互作用,再介绍金属里气孔的萌生、形成和发展。这样一来就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王老师讲课从来不考勤,但课上总是满座。”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教委会督导楼松年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王老师常说,上课是一门艺术。"
虽然王浩伟讲了20年的课,现在每次讲课前仍认真备课。他做的PPT图文并茂,已经成为青年教师设计PPT的范本。“他不仅是学生的教师,也是青年教师的教师。”楼松年说。
事实上,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上,王浩伟风趣幽默;对深入研究的学生,却有极为严格的要求。
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再到特种材料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夏存娟一直是王浩伟的学生。2003年开始学习《材料加工原理》课程正是她人生进入科研领域的起点,“第一节课,王老师让我们准备一份自我介绍,还要附上自己最满意的照片。面对这样一个很新鲜的任务,我们大家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提起来了。”夏存娟回忆,当时王老师已经是材料学院有名的教授,但上课一点也不枯燥,经常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教大家融会贯通。
“他上课的时候风趣幽默,变成导师以后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特别认真严厉。”夏存娟说,成为王浩伟老师的研究生之后,甚至一度有“偶像幻灭”的感觉。
“你做的这个根本不是研究生的工作,这是一个本科生毕设的简单堆砌。”刚读研时,夏存娟曾有一段“鬼打墙”的研究经历,她的思维无法从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跳脱出来。王老师对夏存娟的直接批评曾让她大哭,好在后来也激励她找到了研究的正确方向。至今团队里有新生加入时,大家还会提到这件事以共勉。
夏存娟坦言,从研究学习再到毕业工作,王浩伟对团队成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既要能独立地、系统地从事科研工作,也要进行团队的协调合作。“有一种打怪升级的感觉,这种不断蜕变的过程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王浩伟不仅专注于教学工作,也为材料学院的教学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至2016年的5年期间,他担任材料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组织的教改会议多达几十次。
王浩伟团队通过扫描电镜分析陶铝新材料的微观组织。
科研一线的“拼命三郎”
“三十年磨一剑”,王浩伟始终坚守在国家科研最需要的第一线。
王浩伟长期从事铝基复合材料原位合成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已累计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50余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三十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专利授权五十余项。
纳米陶铝合金要在上千度的高温炉里合成,即便夏日炎炎,他和团队成员也夜以继日地守在炉边反复实验。在所有实验过程中,王浩伟都亲力亲为。材料浇铸自己动手,样品腐蚀也是亲自操作。团队成员马乃恒回忆,有一次氢氟酸洒在王浩伟的左手上导致严重灼伤,将近一个月他手缠绷带,连吃饭和睡觉都有些困难。
2012年,团队研制出的新材料在国家重大型号产品上实现成果化应用。研究初期,由于实验设备简陋、经费有限,王浩伟经常背着重二三十公斤的实验材料坐火车赶赴西安。新材料第一次用在设备现场试验时,各项指标均超出预期要求。因多年研究成果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王浩伟激动万分。由于长期废寝忘食的工作,实验成功后他突发心脏病晕倒在现场,好在抢救及时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个场景,到现在马乃恒仍历历在目。
马乃恒说,王浩伟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三十年如一日,是永不服输的“拼命三郎”。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个航空梦,用我们自主产权的新材料造出我们国家自己的大飞机。”王浩伟常常对团队成员说。从2016年起,王浩伟所在团队就开始研究陶铝材料在航空关键构件上的应用,目前新材料的比刚度和比强度都超过了钛合金,关键是重量还大幅减轻。
正如中科院院士周尧和评价王浩伟所说:他从一开始只有一万块钱的经费,也没有实验室,白手起家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有一个很先进、完备的研究所,研究成果从太空一直到深海,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对于王浩伟来说,今天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前辈的指点、团队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干活的人,但是幸运又幸福,两位‘老爷子’一直在指点我。”王浩伟说,博士生导师周尧和指导了自己三十多年,而我国复合材料的创始人之一吴人洁教授最早提出采用“原位自生”的思想,从化学的角度出发研制金属,“由两位前辈把控方向,我只是带领团队把它实现了。”
上海交大的特种材料研究团队至今已有五代人。“你看我们课题组的这些老师,哪个不是伤痕累累?”
谈及这里,王浩伟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马乃恒老师因为做实验背上受伤,将近一个月都是趴着睡觉。而团队的年轻人们,则要抵住外界的诱惑:毕业后出去工作的学生工资往往比他们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但事实上,这些年轻人不求名也不求利,一心为了实现国家的重大需求,自己什么都可以舍弃。
陶铝新材料科研团队合影。
他还表示,“学校借地方、借钱给我们做研究,没有学校的支持,团队也到不了今天。”
事实上,上海交通大学一直重视引导科研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上海交大始终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这次纳米陶瓷铝合金成果的成功转化,正是学校多年来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重要成果。未来,上海交大将进一步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绿色通道’,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上海交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表示。
“这个成果不是我的,是这个团队的。”情之所至,王浩伟恳切地说,“有了这些人,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