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希萌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7/6/30 15:25:26
选择字号:
港珠澳大桥:跨海造“通途”

 

 
上个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已经实现全线“接龙”贯通,意味着大桥建设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通车时间日益临近。不过,到时候大家开车走在桥上,会发现大桥突然在海上“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要以这种效果建设这座大桥?
 
大桥:Hello,大家好,我是港珠澳大桥,我的建设者们都称呼我是“大桥”。全长50公里的我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建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我这一头跨过了珠海,连上澳门半岛,那头就是香港大屿山啦。
 
杜希萌:你这样的跨海大桥我也是真没见过,竟然在海中间玩起了“消失”,桥身连上了海中的小岛,然后就找不到了。
 
大桥:这可不能怪我。我所在的位置——伶仃洋,大家都不陌生,诗里面学过嘛。但估计没多少人知道,这儿的伶仃洋航道是大型船只穿越这片海域的唯一通道。如果我要建在海面上,太矮了轮船过不去,可是如果我太高了往来香港的飞机又会受影响。没办法,我只能钻到海底,你看的人工岛就是我的桥梁与隧道之间的“关节”,我也是世界首例大桥、人工岛、隧道集合在一起的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说,这当时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用世界眼光看,是当前世界上最有挑战的一条沉管隧道。用国际行业的眼光来看,特别恶劣的海洋环境和地质环境。我们有个专业术语叫软土地基,在软土地基上建沉管隧道建完以后它会沉降。港珠澳沉管隧道的软土地基有多厚呢?最厚的地方有30米到50米。外国人担心什么呢,就是经验来看(沉降)都超过30到40公分这样一个水平。我们现在做到6公里的沉管隧道,(沉降控制在)差不多只有5公分。”
 
大桥:要知道,我海底下这部分身体是由33个180米长、四层楼那么高、还能让双向六车并排行驶的的巨型沉管组成的,单节就有8万吨重,和一艘满载的航母差不多。就我这部分隧道在我们桥梁界已经拿到了“最长、最大跨度、最大埋深、最大体量”4个世界纪录呢。
 
杜希萌:这么多“最”啊,我得一个个记下来。这33段隧道管段是要在海底实现对接吗,这感觉好像拼“积木”,不过和航母一样重的积木想要无缝对接应该不容易吧?
 
大桥:是啊,那几年施工,我是眼见着我的建设者们来来回回的试验。海上风浪难测,一点点偏差都可能造成大问题。我还记得E15节沉管安装的时候,就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泥沙回淤,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问题不大,但林鸣总工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还是决定中止安装。后来这节沉管直到第三次预装时才成功对接,“沉管隧道每装一节都有一个故事,每装一节都是一次挑战。30多节沉管,预置的数量有200多次,每一次的预置要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比如第10次沉管安装出现了一个偏差,偏差本来预计是四公分一下变成8公分,我们把它拆掉重来一次。”
 
杜希萌:我听林鸣总工说过,你身上一共有64项创新,形成的技术专利超过400项,你自己对哪些创新印象深刻呢?
 
大桥:就说我的人工岛吧,为了保护这片海域的生态,我的设计师们没有采用传统“大量抛石填沙”的方式,而是把“超大圆筒插入海中”进行填沙造岛,工程少影响小。这样,我的小伙伴——白海豚就还可以在这里自由遨游。大家以后来找我,说不定也能像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安全环保部工程师温华一样,幸运地见到小海豚们,“当初建桥的时候大家都很担心这么大的工程影响范围这么广会不会对白海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在防止悬浮物扩散、防止水下噪声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这么多年来没有发生任何一起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当然我们希望保持下去,希望将环保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杜希萌:这40、50米的深海是什么样我还真没去过。但我知道,海底“压力山大”,你顶得住吗?
 
大桥:回答你这个问题,我给你讲个我们桥梁界的 “百年惯例”。一般来说,桥梁工程设计寿命是100年。不过我的设计寿命比他们都长,可以达到120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研究出了专属我的设计标准,“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的腐蚀是个什么概念?海洋当中的氯离子把混凝土里面的钢筋腐蚀了,体积膨胀就把混凝土胀裂了。120年的使用寿命要考虑钢筋混凝土怎么达到120年、钢管桩怎么达到120年、接缝处怎么达到120年。经过科研,我们自己设计出了一套设计标准。在我们一路监控下,120年氯离子腐蚀不到钢筋。”
 
杜希萌:这么厉害!可这毕竟是常规问题,万一碰上什么大场面,你也能这么有信心吗?
 
大桥:我知道你想问什么?海底地震、暴风海啸,你也别用这些来吓唬我。苏权科总工程师已经偷偷告诉我了,这些也都扛得住,“抗震主要是沉管隧道的抗震和和桥梁的抗震。国际上像欧洲,对抗震的设计、抗震的构造没有类似的方法。所以我们自己从理论、模型试验到接头做了一系列实验。做了一套沉管隧道的抗震设计方法。根据评估,如果在这个地方发生8级地震,(防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大桥:今年年底,我就要正式和大家见面了。以后有了我在这伶仃洋里也无需“叹伶仃”,30分钟路程就能从珠海到香港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还给我写了一句诗,来描绘未来的景象呢,“‘海中无桥,我自横渡。’开车在桥上行驶的时候,到海的深处,你看不到桥,你钻到了海底,它有6.7米的海底隧道,未来的港珠澳大桥就值得你开车上去‘穿越’,是非常美的体验。通过大桥这个窗口,你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提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