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应沈漪 来源: 新闻晨报发布时间:2017/3/27 14:54:03
选择字号:
离风云四号最近的人:我待航天如初恋

晨报记者 应沈漪

一个月前,中国气象局和国防科工局发布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首批图像数据。云图中,广阔的海洋、多彩的陆地、巍峨的山脉、甚至细小河流都清晰可见,图像波段光谱特征明晰,其中部分数据是国际气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除了中国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目前没有任何一颗在轨卫星能够提供。

总设计师带队“爬坑”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于2009年正式立项,成功突破了图像定位与配准等2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在技术上实现了从国际上“跟跑”向“并跑”、“领跑”的重大跨越,整体性能达到欧美最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水平。

这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百余人的团队当中,接近八成的队员都没进过发射场,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体主任设计师还是从其他型号“变轨”而来。

“当时决定干风四时,内心里真的是打鼓。”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是个航天技术大咖,从1986年加入上海航天,一直从事风云卫星研制工作。1990年,在风云一号B星在轨抢救过程中,他利用动力学仿真程序,准确预报并避开了卫星共振点,为成功挽救B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研制风云一号的升级换代产品风云三号A、B星时,董瑶海作为总设计师又使该卫星实现了全球、全天候垂直探测,开启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定量被动微波遥感。

但就是这位有着30年航天工作经验的“老法师”,在刚接下研制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的重任时,直言自己像“掉进了坑里”——技术的深坑。当年,我国宣布要在2016年前后发射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并达到美欧同期卫星水平时,国际上曾有声音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团队要在风云四号一颗卫星上,解决发达国家十多颗卫星才解决的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从坑里把自己和团队“捞”出来,还是得靠坐冷板凳的积累和永不放弃的试验创新。董瑶海是团队里出了名的“抠细节魔头”,用两个字形容是“执着”,三个字就是“强迫症”。在会上问倒设计师的问题,第二次开会他会接着问,还不会,第三次开会再问,紧紧相逼,直到把问题解释清楚,让他心里有底。

再苦不忘航天人的初心

一收到风云四号的首批卫星云图,有欣喜、有自豪,812所风云四号团队(总装团队)一个名为“我待航天如初恋”的微信群便“炸开了锅”,群名只取了后半句,没写全的前半句是“任它虐我千百遍”,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团队的想法。

812所风云四号总装负责人车腊梅记得相当清楚,从农历猴年年初四起到卫星正式发射的2016年12月11日,她的队员们就没有过周末和假日。“艰巨的型号任务、紧张的节奏,极高的难度,真是非常人所能忍。有时候几天都休息不了几个小时。”

比如刘瑞芳与孙永雪这对“85后”姐妹花,为了验证风云四号的两个核心相机能否经受住太阳辐射造成的温升和干扰,接下了“全景重现真空状态下的太阳辐射”的紧要任务。

7月的上海,两个姑娘一个穿上包裹严实的防护服,戴上防紫外线眼镜进到空间狭小的罐中,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接受太阳辐射的“炙烤”。而在罐外负责调试工作的另外一人,则裹上6公斤的防爆服,冒着爆炸的风险蜷缩在灯室中。由于长时间被强紫外线照射,两位姑娘眼睛酸胀,全身过敏起斑,原本清秀白皙的面颊变黑、脱皮。

作为812所风云四号团队的总装负责人,在风云四号发射升空的一瞬间,所有人都在欢呼,车腊梅却泣不成声。七年来,她早已把风四当成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无数心血,也对它满怀期待。每当孩子有“大动作”,她都紧张得睡不着,她错过了自己女儿的无数个第一次,却见证了风四的每一次。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研制团队用近七年的钻研,一道坎一道坎地过,一座山一座山地越。因为他们对航天有爱,再苦再累也不忘初心,这才有了今天所有核心技术都自主研发、让世人仰望的风云四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