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30 9:10:29
选择字号:
启动碳市场只待“发令枪”

全国碳市场交易额预计将增加到千亿元规模。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意味着从行政指令式的、经济补贴式的节能减碳政策,逐渐转化成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政策。

■本报记者 李惠钰

11月25日,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落幕后的第二个周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碳市场管理部主任张昕在2017全国低碳技术大会上释放出重要信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各项政策和技术等准备工作都已进入冲刺阶段,国务院批准后就将适时启动。

碳市场是指碳排放权交易活动产生的市场。在排放总量控制的约束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具有了商品属性,因此可以发生交易活动。

从市场角度来看,如果碳市场覆盖到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类重点排放行业,同时将多种碳金融产品逐渐引入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额预计将增加到千亿元规模。

试水的六年

早在2005年,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碳排放权就已成为国际商品,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基于碳交易的远期产品、期货产品及期权产品不断涌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就我国来说,碳排放也经历了试水的六年。早在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此后的一年里,7个省市的碳交易市场相继开市。碳交易这个原本陌生的名词,也逐渐走进国人视野。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全国7个试点纳入碳市场的配额管理单位名单近3000家,7省市累计成交配额约1.97亿吨二氧化碳,约45亿元人民币。

2016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同时还表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

张昕在大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统一的配额分配与管理制度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总体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确定循序渐进纳入重点行业企业,正在制定配额分配技术细则。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意味着我们要从行政指令式的、经济补贴式的节能减碳政策,逐渐转化成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政策,让从事节能减碳的企业、一线工作者通过节能减碳不断获得收益,从而催生企业创新发展和节能减碳技术。”张昕介绍说。

做好顶层设计

碳交易设计的初衷是将公共资源私有化,如若没有排放总量控制的约束,企业就会不受限制地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免费占用全球性“公共资源”。碳排放权私有化且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即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对企业进行控制碳排放的激励。

从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运行的成果来看,在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是可行有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碳排放交易产品的虚拟性质,不涉及实物,导致碳市场工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也对国家顶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事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必须关注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减碳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碳市场技术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等。”张昕感叹道。

因此,他认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设计。注重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阶段性、统一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兼容性、市场性和积极性,在总结七个碳交易试点和国际碳市场的经验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立足国情,考虑区域和行业差异来设计、建设、逐渐完善全国碳市场。

“要遵循阶段性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阶段来制定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部署计划。”除此之外,张昕还表示,碳市场必须要坚持市场机制的原则,并且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特别是技术规范和政策规范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张昕介绍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建设要注重四类主体建设,包括交易主体从重点排放单位逐渐扩大到机构与个人的;交易产品以排放配额为主,CCER(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作为抵消机制产品使用并参与交易;统一的全国碳交易平台;基于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政策参与适度价格调控。

与此同时,碳市场还需要建立“三大制度”——排放MRV(监测、报告和核实)制度、配额分配与管理制度、碳市场监管制度。

“我们要建立全国碳市场统一的MRV制度。制定出台24个行业排放数据核算与报送指南,满足目前需求,目前多数纳入企业排放数据的省区市已经报送完毕。”张昕说,“同时我们还要开发出一系列涉及八个行业排放配额的方法,对电力、电解铝和水泥生产行业排放配额分配方法也进行了试算,并得到地方和企业的肯定。”

低碳经济将成主线

自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国被寄望于在全球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按照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在会上表示,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经济发展伴随着大量资源、能源、环境、容量消费。十九大之后,政府不再将追求单一提升GDP作为发展指标,而是更加着重向着高端、质量、创新、发展动力转换,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及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系列部署。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组委会主任郭树言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

不过,在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看来,中国的能源是可负担的、可靠的,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面对能源未来的发展,他认为,一是要全面推动能源革命;二是要主动摆脱煤炭依赖;三是要自觉跨越石油时代;四是要热烈拥抱零碳未来;五是要深化融合两化未来。

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进入倒计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正在抓紧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以及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办法、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办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制度等配套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在日益得到重视和完善的碳交易产业中,有志于此的企业有望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科学报》 (2017-11-30 第7版 产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