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16 22:36:15
选择字号:
郝景芳:我写的不是软科幻

 

自从凭借《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郝景芳成为谈论中国科幻写作时多被提及的人。不过,《北京折叠》“火”了之后,郝景芳的科幻写作风格也被不少读者贴上了“软科幻作家”的标签。

11月15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对于“软科幻作家”的评价,郝景芳沉思了几秒钟后笑了笑说:“我写的不是软科幻,我也从来不赞同科幻作品的软硬之分。”

随着我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关于硬科幻和软科幻逐渐激烈起来。通常认为,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追求科学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软科幻的情节题材则更多地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其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弱化。

“在我看来,硬科幻和软科幻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真正好的科幻小说都是没有明确的软硬区分的。”郝景芳说。

在郝景芳看来,《海底两万里》虽然讲的是科学家的海洋冒险,但其实小说里也写了很多关于人的问题。《沙丘》构造了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被认为是典型的硬科幻,但实际上它讨论的是资源争夺的问题,折射的是70年代的石油战争。阿基莫夫的基地系列写的是银河帝国,但讨论的是人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

“我只是比较关心人的问题。”郝景芳说。

就在11月16日,郝景芳的新作《人之彼岸》正式出售,在这本书里,她关注的是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智能产品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如果把时间线拉得很长很长,一直长到未来人出生后植入的人工芯片仿佛出生证明一样成为标配,你就再也无法分辨谁是人,谁是人工智能化的人了。那么这一天来临时,人类会觉得当人更好,还是当人工智能化的人更好?”郝景芳说。

对于科幻写作的未来,郝景芳保持着乐观。如今,科幻文学界流行一句话——“未来是昨天晚上到的”,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不少人感叹科幻作品的想象空间受到挤压。不过,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郝景芳并不认为科技发展真的快到超出想象。

“并不是科技发展得太快了,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其进展的报道本身多少就带有科幻色彩。”郝景芳说,“技术走出了一小步,但相关的科普可能会畅想到很远的未来。比方说,有研究表明,将年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年痴呆症患者体内,可以逆转阿尔茨海默症导致的身体衰弱状况,但相关科普文章会说人类或将能够返老还童或人类永生有望。”

在她看来,这种趋势对于科幻写作来说,并不是坏事。“这其实也说明大家对于科幻文学式的文本还是很买账的。”郝景芳笑着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