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7 17:47:37
选择字号:
农科成果转化何日“天堑变通途”

 

目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桑黄高效工厂化人工袋料栽培技术”在海宁落地。这项技术是7个月前的2017年浙江省春季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上,以100万元起拍,经过11轮举牌,最终以300万元成交的。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一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中国科学报》记者从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局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需在深化体制改革、搭建支撑平台、培育服务队伍、加强协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成果转化仍面临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表示,科技成果创新性不足,不接地气;科技成果配套性差,“单打独斗”;缺乏一支高效专业的转化推广人员队伍,这属于农业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障碍。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尚未真正落地;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体系相对分离,缺乏有效衔接,则是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有着同样的体会,近年来,我国新品种选育水平逐年提升,品种数量大幅增加,但实际可直接转化的成熟成果偏少。原因之一即很多研究成果并非针对市场需求,而是科研工作和个人研发兴趣的伴随产品。

“一些成果在发过论文、评完职称后束之高阁,被称作‘铁皮柜里的成果’。”一位与会专家说道。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痛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科研生产两张皮”的必然结果。

而就农业科研本身,该专家举例称,跨国种业的育种科技已经全面进入“分子时代”,我国大多还处在传统育种阶段;国外育种模式已经是“工厂化”运行,批量定向培育新品种,我国还是“课题组”“小作坊”生产。

陈萌山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分工不明确,水平低重复多,科技资源浪费严重,学科间、研究所间、课题组间互不协作,各自为战,创新目标不聚焦、创新任务不明确、创新团队不协同、创新资源不优化、创新平台不共享、创新力量不协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若农业科技成果既缺乏真正的科研创新性,又缺乏明确的市场针对性,商业价值低,即使作了很多推广和推荐,依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无可转化。

浙江省农科院科技推广与产业处处长游兆彤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涉及农业科技转化政策的难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众多,难以全面收集并吃透;科技成果转化涉及诸多环节、主体、要素,相互之间能否衔接好、协调配合好?若缺乏协同机制,政策就存在落实障碍。”

针对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王述民建议,加强原始创新,提供可转化的绿色科技成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成果孵化、评估和评价;实施知识产权全程管理制度;搭建转化交易平台,提高转化效率;开展院地合作,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培育新型产业主体,承接科技成果;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的再认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探索路径与成效

“猪肺炎支原体克隆致弱株”专利技术先后转让4家企业,获得转让收入4072万元,在全国28个省市区3500万头猪上应用,市场占有率超过90%。“淮麦33”以1033万元转让,创造了全国单个小麦品种经营权转让价格之最。这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案例。

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沈建新介绍,突破核心技术,形成高价值专利,才能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市场转化效率。而高价值专利的创造培育是从技术创新和成果源头设计开始,探索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成果推广等整个科技创新过程的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服务新模式。2016年,全院知识产权收益1.5亿元。

此外,江苏省农科院还创新科企合作模式,如探索企业个性化需求订制、联合组建产业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围绕“三个面向”,打造核心技术成果的品牌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技的国家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作了全面探索。王述民介绍,成果转化主要工作内容为科技推广,如示范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研究、扶贫援疆援藏;产业开发,如院所办企业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筹建;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管理与培训、三个中心建设与运营;基地管理,如院所两级基地统筹协管、试验示范等。

其中,中国农科院集院内20个研究所300多名科技人员、院外210个单位2500多人之力,把科研攻关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水稻、玉米、小麦、奶牛、羊等12个产业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

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共集成17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构建了37套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部分技术模式已被农业部和有关地方政府作为主推技术采纳推广,有的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范例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式方面,中国农科院启动了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与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整合资源,打造集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推广、交易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中国农科院和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王述民表示,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初步成效,数量质量逐年提高。十八大以来共申请了8453件专利。2012年,全院科技成果转化收入2.82亿元,2016年则达到了4.79亿元。

在更广阔的平台上

在游兆彤看来,系统理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障碍,要从源头上解决成果不足的问题,从动力上解决机制不顺的问题,从平台上解决渠道不畅的问题。其中,平台构建即在哪里转化成果。

截至目前,浙江省农科院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共完成科技成果竞拍项目13项,总成交额1591万元,溢价率达68%。今年,浙江省农科院“路演+竞拍”的转化模式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种业权益改革经典案例之一。

在更广阔的平台——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目前征集的专利、品种权等各类科技成果共计8151项,分别来自938家科研院所等机构。2017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讨会上,中心主任冯艳秋发布了41家科研机构的共1072项农业科技成果。

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常规水稻品种“中嘉早17”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培育,就是通过中心网上展示竞价、线下洽谈的方式完成转让交易的,受让单位为6家种子企业,转让方式是基础价+提成。目前研究所已获得收益1000多万元。该成果也是国家种子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后首批通过中心平台转让的水稻新品种之一。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除了原创性科技成果的产权转让交易外,还涉及受让企业形成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资料后,面向生产者的推广,以及形成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后,面向消费者的宣传和引导,这样才能形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上的彻底转化。”冯艳秋表示。

因此,中心不断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计划对原创性成果、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投入品和优质农产品与食品进行分类转化与推广。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品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通过转化产品的推广和消费的拉动提高科研机构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并使成果转化在各环节形成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此外,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框架下,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正在筹备组建。该联盟除了科研机构和企业,还将邀请能够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服务的金融、法律、新闻媒体等机构、第三方技术转移组织等单位加入。

陈萌山表示,筹备成立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通过机制创新,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系统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适应创业创新的需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适应科技成果更高效率转化的需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