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立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11/7 11:33:29
选择字号:
吴立新院士: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技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他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涵盖牵涉的领域众多,需要把气候、环境、资源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近海和远洋深海统筹起来考虑。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科技的投入逐步加大,硬件建设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要看到,实现我国海洋科技跨越式发展,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带来许多严重自然灾害。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人们倡导节能减排,掀起绿色工业革命,以减缓温室效应。实际上,海洋环流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类活动所排放的碳大约40%被海洋吸收,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造成的盈余热量超过90%被海洋吸收。但这些被吸收的热量到了深海后跑哪儿去了?北大西洋作为全球重要的热汇会不会饱和、什么时候饱和?很遗憾,我们目前对水深2000米以下的海洋几乎一无所知,然而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西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区作为海洋和大气动力过程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影响欧亚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但这一区域却是海洋观测的盲区。可见,在海洋观测探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人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发展海洋科技仍然任重而道远。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海洋,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我国目前主要的海洋科技研究仍然与近海和海岸带相关,注重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与远洋深海相关的重要资源能源、环境效应和生命过程问题已成为海洋科技研究的新焦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发展与远洋深海相关的海洋科技,这是未来的大趋势。为适应这一大趋势,近年来我国在远洋深海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以我国正在实施的“透明海洋”计划为例,它要在关键海域运用水下智能观测装备、卫星遥感等综合观测手段,构建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实时的立体观测网,实现海洋环境信息精准化预报,实现海洋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使海洋“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从而有效指导人们进行海洋防灾减灾,避免海洋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依靠“透明海洋”计划,还可以为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和开发、海防安全等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实施“透明海洋”计划,不仅能有力促进我国海洋科技向远洋深海进军,也体现了我国参与国际海洋大科学计划的能力。

我国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还需要加快推进海洋科技研究体制机制创新。传统海洋科技研究由于部门、学科分割造成的科技资源碎片化、科研活动低水平重复以及无序竞争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瓶颈。实践表明,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向创新型引领型转变,需要进一步深化海洋科技研究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我国国情和海洋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具体来看,相关研究机构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聚集、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统筹协调相关领域的思想创新、组织创新和链条式系统创新,用好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工程,瞄准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进行协同创新,组织优势力量进行攻坚克难,从而不断促进我国海洋科技发展。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