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这几天,一条《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微电影,在微信朋友圈等渠道“霸屏”疯转,它讲了一个有关母爱的故事:初到美国的留学生要在聚会时贡献出一道番茄炒蛋来招呼朋友,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做,于是在北京时间凌晨4点发微信求助妈妈。为了教会儿子番茄炒鸡蛋,妈妈从睡梦中爬起来,在厨房录了一段视频。最后男孩的番茄炒蛋很成功,获得了外国小伙伴的集体点赞。
虽然这则广告看上去充满亲情温暖,母亲凌晨4点起来录视频教孩子做番茄炒蛋,这是给留学在外的孩子无尽的爱,“爱没有时差”。同样,办一张留学信用卡也是给孩子留学生活无条件的支持,与广告所要达到的效果“契合”。但必须指出的是,不要被父母教番茄炒蛋营造的亲情所迷惑,留学生缺乏自主生活能力,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则广告视频让人看到的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溺爱”,这种“溺爱”影响到孩子的独立、自主。而“溺爱”是不值得广而告之的。
抛开孩子在外刷信用卡,需要在国内的父母还这个被网友质疑、吐槽的“瑕疵”外,这一广告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把孩子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连简单的番茄炒蛋也不会,认为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在身边也确实很普遍),并把父母越洋指点孩子作为父爱、母爱,这是不合格的家庭教育产生的“后遗症”,是不值得宣扬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国很多家庭都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父母基本上包办了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是缺乏自主生活、自主管理能力的。这样的学生,不管在国内读大学还是出国留学,都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媒体曾多次报道,有大学新生带两百多双袜子去报到,之所以带这么多是因为不会洗,穿脏一双就扔一双。对于给孩子准备几百双袜子的父母,是应该赞扬他们的“爱”,还是质疑他们的家庭教育呢?
那些为视频所营造的温情所感染的网友都要问一问:如果自己是留学生,会因不会炒番茄炒蛋而折腾国内的父母一夜不睡觉吗?如果自己是留学生的父母,这样教孩子,会不会反思在过去的教育中忘了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
这则视频所讲的故事是值得反思的:留学生为何番茄炒蛋也不会做?这不能成为理所当然。对于这些缺乏自理、自立能力的留学生,国外学校老师的评价可能令国内的父母受不了,就是“残废”,不能做到基本的独立自主,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我国留学生还不能像国外有的学生一满18岁就选择独立,不再依靠父母的经济资助求学,而是自己挣钱或者贷款(美国的助学贷款,所有学生都可申请)上学,但应该学会独立、自主。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学生,到国外都靠自己打拼,要去餐馆端盘子洗碗打工挣钱不同,新一代的留学生有更好的家庭条件,但是却不能失去打拼、自立的精神,否则出国留学会失去价值。舆论也不能助长出国留学学生在国外的享乐心理。
对于所有准备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在国内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事实上,这应该是父母培养孩子的基本原则。很多人问,学生究竟什么时候出国留学合适?判断出国留学合适不合适,不是看年龄,而要看学生本身,是否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独立生活、自理的能力,只有具有更强的独立性、责任心,出国留学才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获。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7-11-07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