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王璐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1 22:19:39
选择字号:
医科院创新工程“播种”一年结硕果

沟通会现场

10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简称医科院创新工程)启动实施一周年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领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领导、京津地区各所院主要负责人、创新工程项目首席/共同首席专家代表、近20家媒体新闻记者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张学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曹雪涛首先对创新工程启动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上级部门支持和指导下,经过4年多精心设计和反复调研论证,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于2016年启动实施,并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一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高度重视和加强创新工程的组织实施,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民主决策,强化制度建设,严密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程序,严格过程监管,深化宣传培训,始终坚持医学科学国家队的定位,部署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坚持“抓重大、占前沿、补短板、强支撑”。通过一年的努力,创新工程对提升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基础研究获得重大进展,重大疾病防治取得重要成果,药物研发取得多项突破,人才培养聚集作用初步显现,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明显提升,显著促进了学科布局和体制机制的优化完善。

曹雪涛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下一步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所院的目标,将继续加强资源集成衔接,切实发挥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强化医学与健康的源头创新供给;始终坚持人才为先,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保障;继续加强开放合作,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网络。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为医学创新工程组织实施提供保障。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立新教授、药物研究所蒋建东教授对创新工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介绍。蒋立新教授团队在10月25日的《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文章。她认为,创新工程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支持,可以围绕一个科研方向持续攻关;创新工程鼓励各所院之间的团队协同合作,具有很好的协同性;同时把握“一带一路”等机遇,充分发挥了前沿引领作用。

药物所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也取得多项阶段性科研成果,蒋建东教授说,创新工程的实施给科研人员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创新环境,可有效整合包括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在内的优良资源,共同研究重大的医学难题,为提高相关专业的研究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随后,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秦怀金司长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是应对卫生与健康重大挑战、促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良性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要持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加快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加强临床研究,补强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短板弱项。

在答记者问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国家心血管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提到,创新工程的实施消除了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隔阂,将促进中国疾病防治的新方案、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促进医院转化医学的发展,对科研型医院的建设发挥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郑忠伟介绍了创新工程主要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配置优质资源,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科技管理处处长王健伟表示,中国医学科学院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他用“抓重大、强支撑、走出去”九个字对前期在一带一路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概括,并介绍了下一阶段依托创新工程实施,对“一带一路”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有关考虑。

未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将继续当好医学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更加深入地推进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的实施,切实发挥医学创新工程的战略支撑作用,促进医学创新工程任务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努力建成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为建设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张思玮 王璐)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