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 发表各类学术文章超4100篇 |
|
创刊35年来,《地理研究》已发表各类研究论文、进展综述等4100余篇。 王昊昊 摄
中新网衡阳10月29日电 (王昊昊)28日至29日,《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学术盛典暨“观点与争鸣”栏目发展研讨会(第三届南岳论坛)在湖南省衡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地理学术界专家学者参会。
《地理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地理研究》主编、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毅表示,创刊35年来,《地理研究》已发表各类研究论文、进展综述等4100余篇,200多篇科研成果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摘,多项成果获得各级政府奖励,杂志已先后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双双收录。
会议奖励了35年来为《地理研究》的成长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其中,衡阳师范学院教授刘沛林、苏州大学教授汪德根等10人获得“《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优秀成果社会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广州大学教授、《地理研究》编委吴志峰等6人获得“《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个人突出贡献奖”。
此外,北京大学副教授彭建等10人被评为“《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十佳优秀审稿专家”,中山大学副教授杨忍等10人被评为“《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十佳新锐优秀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张捷等20人被评为“《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杰出作者”。
根据截至今年9月6日中国知网及《地理研究》在线稿件系统相关数据,《地理研究》发布的“《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高引用量论文Top10排行榜”及“《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Top30排行榜”中,由刘纪远等著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均居榜首。
与会专家围绕“我与《地理研究》共成长”、“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数字化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的新途径”等作学术报告。
“1982年《地理研究》创刊,当时我才9岁,那时我在秦岭腹地的一个小县城里生活,抬头是山低头是河,却不知道地理是什么;1992年上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有很多地理期刊,但读不懂;1995年开始慢慢接触地理,认识《地理研究》。”《地理研究》编委、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甄峰讲述了他与《地理研究》共成长的经历,“与《地理研究》共同成长了21年,我得到了知识的哺育、创新的激励以及扶持和关爱。”
会议期间,活动承办方之一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展示了古村古镇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沛林介绍,学校科研团队一直专注于传统村镇类文化遗产研究,拥有湖南省“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技术”工程实验室、湖南省“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平台。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简称“HIST”)衡阳分中心正式落户学校,是HIST在全球设立的第三个分中心。”
会议由《地理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联合主办。(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