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25 9:14:27
选择字号:
红花产业揭开新篇章

 

“这些年,我国在红花产业上的欠账太多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选育出红花新品种——‘郑红花一号’已经通过大田鉴定,这是个良好的开端。”说这句话的是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花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梁慧珍。

在遗传育种领域耕耘近30年、先后选育出20多个新品种的梁慧珍如今对中药材产业研究情有独钟。目前,梁慧珍正带领团队,针对红花进行全国调研、科学研究和产业布局。

供不应求的健康产业

红花是世界上重要的优质药用和油料作物,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境况。

红花花瓣可提取天然黄色素、红色素和8种黄酮,可作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产后瘀血及跌打损伤等药用。国内外市场对天然红花黄色素、红色素的需求量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

红花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三大保健油之一,有“亚油酸之王”的美誉,是世界公认的具有保健、美容功效的功能性食用油,可降低血脂及胆固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与此同时,目前,世界红花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左右,可产红花花瓣3.5万吨、红花籽油45万吨。而世界年红花花瓣消费量约5.5万吨,红花籽油消费量80万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我国红花种植面积约为300万亩。其中,河南省种植红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新乡、安阳、商丘等地区。新乡所产的“卫红花”以花丝长、药效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亟待解决的问题仍很多

“近年来,世界红花生产和加工业发展较快,国外以红花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已有2000多种,年产值数十亿美元。”梁慧珍说,“然而,我国红花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主要原因集中在红花品种更新换代慢、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加工产品类型少和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够深入等方面。”

梁慧珍介绍,首先,过去我国红花育种、栽培、加工等研究没有系统的研究体系,产量低而不稳,种植不规范,年际间产量差异大,特别是在旱、涝、病害严重年份,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

其次,我国缺乏开花集中一致、一次性采摘的红花种质资源,现有品种不能满足国内外医药、加工产业对红花原料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红花的栽培管理及生产经营粗放、技术落后,生产上缺乏优质高产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红花的加工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缺少品牌,出口附加值低。

再次,现有的红花种植分散、规模小,种植、管理粗放,加之盲目生产导致红花花瓣及花籽的价格波动较大。单纯以红花籽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与其他农作物对比效益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红花丝以人工采收为主,成本高。红花缺乏有效的机械化收获设施,深加工、综合利用进程缓慢等也制约着红花产业经济优势的凸显。

中药材体系撑起行业新希望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的4个传统特色类产业技术体系之一,标志着中药材首次进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在全国中药材生产区划及布局、中药材绿色安全生产及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方面统一部署,强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提高科技创新度和产业贡献度。

据悉,花类药材岗位的设置,将推动全国红花产业发展开启新的篇章。下一步,他们将以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花类药材岗位的重点任务为指导,根据红花产业的发展需要,选育出无刺、花瓣桔红色或红色、生育期适中、株高适宜、开花集中、抗病性强、适应红花种植区域自然条件的新品种,如“郑红花一号”。

梁慧珍说,我国红花产业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围绕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任务,系统开展红花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加强高产高效红花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根据红花产业规划加大红花加工技术及工艺研究,实施品种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在红花主产区建立红花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红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国内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科研、加工、贸易部门紧密结合的红花产业化开发联合体,加大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与规模,以增强我国红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梁慧珍对此充满信心。(史俊庭 王方)

《中国科学报》 (2017-10-25 第7版 产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