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劲波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0/20 15:18:28
选择字号:
万劲波:开启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和新发展理念首位,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北京、上海正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各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等创新区都在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努力培育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在出重大科技成果、出杰出科技人才、出原创科技思想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打开新局面。

中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协同推进,内地和港澳合作发展进一步密切,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和国际合作环境不断完善,国内国际科技经济联动效应不断深化,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区正在崛起,为全面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的技术经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就科技创新事业而言,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前瞻谋划两个中长期阶段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任务,开启全面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稳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科技创新治理制度更加完善,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公民科学素养达到新高度,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第二轮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的指引下,科技创新将为基本实现更加充分、均衡、包容和普惠的现代化注入持久的新动力。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第三轮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的指引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五大文明发展的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全球领先,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建成,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局中准确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任务。

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机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立健全基础研究的支撑体系,建设开放共享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研发创新平台和军民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和优势力量整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要支持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有效吸纳全球特别是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更密切的联系。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创新合作,更好地带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高效组合。

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让创新有利可图。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要激发、弘扬、保护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培训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和公众科学素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