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20 9:23:13
选择字号:
逐星人高兴:第一个获天文学领域奥斯卡的中国人

 高兴   张颀摄

■本报记者 张晶晶

迄今为止,高兴发现了彗星C/2008 C1(陈-高彗星)、彗星P/2009 L2(杨-高彗星)以及彗星C/2015 F5(斯万-星明彗星),还有约40颗超新星,一颗本星系新星,近10颗位于M31和M33的新星,4颗掠日彗星以及近百颗小行星。

8月,世界最大的天文学会太平洋天文学会公布了2017年各类奖项获奖名单,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高兴获业余天文成就奖。该奖项被誉为天文学领域内非职业天文人士各类奖项中的奥斯卡,而高兴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据介绍,该奖项自1979年开始颁发,每年评选一位在天文学观测或者技术领域作出贡献的非职业天文人士。历年获奖者中有发现21颗彗星的David Levy、日本小天体轨道专家中野主一等。

在此之前,高兴曾获得过埃格·威尔逊奖,该奖项由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授予,表彰在彗星发现上卓有成就的国际业余天文爱好者。此外,高兴还是世界上发现新天体类型最多的天文爱好者。

“劳模”的乐趣

高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逐星人,圈内人将高兴称为“劳模”,辛勤的劳动收获了累累硕果。迄今为止,高兴发现了彗星C/2008 C1(陈-高彗星)、彗星P/2009 L2(杨-高彗星)以及彗星C/2015 F5(斯万-星明彗星),还有约40颗超新星,一颗本星系新星,近10颗位于M31和M33的新星,4颗掠日彗星以及近百颗小行星。

新疆的夜空干净清澈,能见度极高,这给了高兴上佳的观测条件。结束学校一天的课程之后,他便急急往家赶,晚8点准时打开望远镜准备观测。通过远程操纵星明天文台的望远镜,获得数据,然后分享给天文爱好者QQ群里的朋友们进行分析、追踪。在采访中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只有两天没有进行观测,而这样日复一日的观测,每天都要持续到凌晨三四点钟。

记者问他如何能保持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时长,他回答说“因为热爱”。“首先我是个精力比较旺盛的人,其次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根本不会觉得累。再者,如果我不开工,那么他们(天文爱好者)就都干瞪眼了。没有数据供给,他们就没法儿玩儿了。”高兴会将每晚巡天拍摄的照片分享给两个QQ群里、1600多名天文爱好者,由他们来搜索未知天体。

从1990年开始,高兴就成为一名天文“粉丝”,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天文观测。语速极快的他自称比较情绪化,而夜空让他感觉平静——浩渺的天空很容易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进而逃离生活中的琐碎日常。

高兴从小爱研究黑洞和相对论,高一当上学校天文组组长,每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爆发,他就和几位同学相约看流星,直到天亮。到一中当老师的第二年,他就成立了学校的天文小组,经常和学生一块上山观测。冬夜的乌鲁木齐最低温度到零下30摄氏度,大家跪在雪地上冷得发抖却兴致勃勃,守着望远镜找星星,有时眼睫毛甚至会冻到目镜上。

自建天文台

高兴给女儿起名叫“伊星”,谐音铱星,因为“铱星是天上最亮的星星”。铱星是美国铱星公司在上世纪末发射的用于手机全球通讯的人造卫星,这几十颗“星星”在地面上用裸眼观测并不容易看到,但是铱星表面有三块极其光亮的铝天线,像镜子一样能将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形成几千米宽的一条光带。光带扫过的地方,观测者会看到铱星很快变亮……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星星总是凝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对于高兴而言,星星里还蕴含着责无旁贷的寄托。

周兴明是高兴十分尊敬的前辈,也是国内业余天文界的领航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观测彗星,发现了63颗SOHO彗星和1颗SWAN彗星。同为新疆人,两人经常来往。

2004年7月29日,周兴明前往福建开会,高兴专门去送他。不想车站一别却成永别。7天后,周兴明因车祸去世,享年39岁。高兴将周兴明的骨灰连夜送回周家,当他看到周兴明的电脑键盘上Page Up和Page Down按键都已磨掉了一个坑时,无比动容。他把周兴明的电脑收藏夹带回去研究,下定决心继续前辈的业余天文发现之路。

2006年,高兴长期参与的一个搜索近地小行星的国际巡天计划突然中止,切断了其发现近地小行星的途径。建一个私人远程控制天文台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酝酿,尽管这在国内闻所未闻。

最终,他成功申请到新疆南山天文台一处建筑的水房顶上的空地。那里地势高,适合观测。有了地方,又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几个月下来他就琢磨出了远程控制程序。进入施工环节,经费又成了问题,盖一个圆顶天文台至少要十几万。怎么省钱呢?他决定继续自力更生——自己建!结果证实他确实不是一个很好的建筑工人,因为建完了发现不行,只好拆掉重新建。

折腾了一年,占地6平方米、拥有可开启的平板屋顶、有3架望远镜的“纯手工”天文台终于落成。取名“星明天文台”,以此纪念周兴明前辈,同时也企盼每个观测日都有好天气。

不过,如此辛苦得来的1号观测站,在高兴看来却是有点儿遗憾,因为由白色彩钢板组成,远远望去,“跟厕所一样,不太好看”。

2号观测站选址的时候他选定了一个斜坡,一个平底坑一挖就是半年。那时,一到周末,他就拿着十字镐上山挖坑,底下全是石块,挖起来很是费劲。有时他带学生上山观测,学生一闲下来,他就凑上去:“没事干啊,帮我挖下坑。”一些天文爱好者甚至从全国各地坐火车来帮忙挖坑。2011年,占地6.25平方米的观测站2号也落成了。

落成后,星明天文台主持开启了业余巡天项目星明巡天计划(XOSS),目前有NSP(河内新星搜索计划)、CSP(彗星搜索计划)以及SASP(超新星及小行星搜索计划)三个子项目,专门进行各天体的搜索发现,几乎每个晴夜都进行观测。同时,向大众开放远程控制平台星明公众遥控天文台(XPRO),只要向天文台申请,在天气和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观测拍摄。

共享天文

谈到能够发现如此多星星的缘由,高兴回答说秘诀有三:首先是掌握合适的方法,二是很好的运气,三是投入大量的时间。

他解释说,国内天文爱好者在方法掌握上仍有短板,日本相对领先。“方法是不外传的,要自己钻研。我也是读了很多资料,研究方法,自己做探索实践,如果证实可行,就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高兴有两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彗星,同时也有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依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惯例,彗星可以直接以发现者姓名命名,而小行星不能,但发现者有提议命名的优先权。2014年1月20日,由大陆知名业余天文学家叶泉志和台湾鹿林天文台台长林宏钦共同发现的2006GE小行星被命名为“高兴星”。他们进行提议后,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了这一提议,宇宙中正式有了一颗“高兴星”。

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高兴表示自己一方面希望能往专业天文研究领域发展,在学术上取得成绩。同时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一名老师,也希望能够将天文介绍给更多的普通人,让他们领会天空的美妙,参与巡天。

“我把这叫作共享天文。新疆有很好的天空资源,我希望北上广的朋友们也能看到美丽的星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可以直接远程遥控我的望远镜。我正在做这个事情,也希望建更多的天文观测基地。”高兴说。

《中国科学报》 (2017-10-20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