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17 10:06:08
选择字号:
用心写好科普这篇“大”文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普及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当中国科技正经历从“跟踪模仿”到“原始创新”的嬗变之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是体制机制改革,更是科学精神与文化的塑造。

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也意味着要以全球视野、新时代的特征,对科学精神与方法进行准确理解与重新诠释。

唯有一流的科普工作,才会形成一流的科技软实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进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坚持不懈,我国科普工作兼程并进,社会科普热情持续高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科普这门从“科学民工”向“科学大师”转变的必修课,已然渗透到每个人的思维里,让更多的民众体味到科学的乐趣,触摸到科普的温度。

创作蓬勃 平台崛起

迎来科学“大爆炸”

去年9月9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中学,走进科普实验室,同正在研制科普小卫星的老师和学生们交流,叮嘱同学们小卫星发射时要记得告诉他。卫星发射前,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们给总书记写信,报告了小卫星即将发射的消息。八一学校学生设计研制的小卫星是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去年12月28日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准确入轨,发回信标信号。习近平随即给该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回信。他在信中勉励同学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这颗小卫星如同启明星般发挥着领航作用,不断激发大众科学探索的热情。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展览馆的参观人流络绎不绝。“砥砺奋进的五年”展览正在进行,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科技是展览的核心要素之一。港珠澳大桥模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模型、“神威”超级计算机、“蛟龙号”……丰富多彩的展品和互动体验项目,真实再现了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八旬老者还是少年学生,都表现了浓厚兴趣,仔细观摩,聆听讲解,感慨着中国科技之强大。

神州大地上,科学正流行。近五年,线上有一大批科普内容创作者和平台崛起,其中有“科普国家队”的诸多成员,包括“科学大院”“中科院物理所”“科普中国”等,也有果壳网、36氪等科技类媒体,以及广受欢迎的“博物君”“毕导”等个人科普“大V”。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信息快速传播,在各个科学大事件上,公众都能得到来自权威专业人士的第一时间解读。

线上科普热闹纷呈,线下科普活动同样如火如荼。TED式的主题演讲、博物馆、动物园、展览馆、科普旅游……孩子喜欢,家长支持,潜移默化中大人小孩都以科学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每年5月下旬举办的中科院公众开放日已经走过13个年头,一到此时百余院所开门迎客,以科学之名履行着春天里不变的约定。今年公众科学日的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全面展示了中科院近年来尤其是“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中科院物理所品尝分子料理、在自动化所看机器人、在国家天文台望星星,“周末约中科院”已成为新流行。

形式丰富 渠道多元

形成科学“大传播”

时针指向零点,河北廊坊大厂影视小镇的录影棚依然灯火通明。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联手打造的科学综艺节目《机智过人》正在紧张录制。嘉宾席上的姚期智院士不见丝毫疲态,依然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点评着台上的项目。这也是他的首次“触电”。

尽管已是七旬高龄,且工作异常繁忙,姚期智依然愿意尽可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节目的制作,希望通过媒体让大众了解真正的科学和科学家。

小荧屏掀起“科学热”。在真人秀“霸屏”几年之后,文化和科学综艺节目成为新宠。科学共同体与电视工作者联姻,将科学的趣味性发挥到极致,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科普。一批优秀的科学综艺节目应运而生,包括《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我是未来》等,极大激发大众对于科技的好奇和想象。

得益于科技发展,如今的科学传播和普及有了更多的方式,每一种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效果。

传统纸媒依然是主流干将。通过媒体转型,一大批传统科技类媒体在孜孜不倦地生产优质内容,跟踪热点,击碎谣言,服务生活,引领思考。

线上科普吸睛无数。快节奏的生活时代里,地铁上、等待时的碎片化阅读成为很多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为了适应碎片化阅读的需求,科普工作者们可谓使出了“洪荒之力”,其成效显著。“博物君”张辰亮、营养师顾中一等一大批科学“网红”备受欢迎,大大拉近了普通人和科学之间的距离。

优秀科幻作品持续引发热潮。刘慈欣的《三体》等先后摘得雨果奖,引领了国内新一波的科幻热潮。科幻电影的魅力更是让人着迷,从《星际穿越》到《火星救援》,每每都能引爆一波科普热点。潜移默化之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生命和宇宙感到好奇。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共出版科普图书7521种,这一数据在2015年达到16600种,三年时间实现了翻倍增长。同时,我国也在适应新兴媒体的传播形式,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普工作。根据中国科协的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2月6日,仅“科普中国”一个网站已累计生产优质内容近12TB,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约77亿人次,其中移动端约57亿人次,约占74%。截至2017年7月底,已有近700个全国学会、省区市科协入驻被称为“科猫”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络平台,全国的科学爱好者们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观看世界机器人大会等科技会议的直播,并进行交流。目前,中国科协还在建设基于科普信息服务落地应用的科普中国e站,全国已建设科普中国e站12226个。

投身科普 不忘初心

担当科学“大使命”

“地球多少岁?”“地球为什么会有磁场?”“月球有磁场吗?”

今年4月22日,在山东济南市历城二中,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白武明以这几个问题开始了当天的演讲。从地球结构到大陆漂移,他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展示了科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可能。同学们积极提问并报以热烈掌声,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参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场报告的评价是“风趣幽默、生动形象、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今年是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运行20周年。20年来,老科学家的足迹遍及全国,累计授课超过两万场,800万公众直接受益。

已是高龄为何仍要不遗余力做科普?“微积分爷爷”林群的回答简短而有力:“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责任。”

这也正在成为全体科学家的认知。不仅是老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更有越来越多的一线科研骨干、青年科学家投身科普,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整个科学共同体无须多言的默契与担当。

“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建设科学文化,是全社会特别是科技界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科学普及工作的一段阐述。他同时指出:“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创造者,义不容辞地肩负着科学普及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并且始终把科学普及当成重要使命,使其成为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2017年6月15日,我国首部《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发布,研究显示,我国科普能力逐年递增,效果明显,10年年均增速为8.3%。

日渐壮大的科普队伍、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建设和坚实的政策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十二五”期间,仅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就达2.6万余场,参与公众近6亿人次。同时,随着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国老百姓对科学的了解越来越深,兴趣愈发浓厚。

据中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科普人员205.38万人,科普场馆1258个,向公众开放科普活动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达到7241个,科普专项经费共计63.59亿元,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4.63元。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通过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协同机制,中国必将成为崇尚创新、引领发展的国度;而不断提升的公民科学素质,将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中国科学报》 (2017-10-1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