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军民融合发展这五年】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强化需求对接,强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22日召开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初秋时节,北京城天高云淡。9月18日,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在京开幕。包括连续3年位居全球超级计算机榜首的“神威·太湖之光”、龙芯系列自主可控高性能处理器、高精度原子钟、自主水下机器人等在内的一大批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集中亮相。
一次展览就是一个缩影。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段段精彩视频,全面系统地展示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1.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都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以实现军事能力整体跃升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双赢,进而实现长期的国防安全。
军民融合的时代命题,应时而生。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2017年8月,科技部、军委科技委联合印发《“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部署了“十三五”期间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7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专家认为,《规划》为统筹全国创新资源、全面推进科技军民融合绘出了清晰可循的“路线图”,形成了我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标志着科技军民融合开始进入全面深度融合阶段。
2017年9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距离第一次全体会议仅过去3个月。时间虽短,成果颇丰——
发布实施《“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和国民经济动员等专项规划,20个省份出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启动实施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深化论证空域管理体制、军品定价议价规则、装备采购制度等改革方案,全面推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单位联合审查工作机制;在全国范围推广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3项创新举措。
2.理顺机制 军民融合释放“制度红利”
在2016年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上,参展的163家单位中,民营高技术企业达87家,超过半数。记者见到了民营企业参展商宋优春,他正在为观众讲解自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夜视器材的功能作用。
借助军民融合的“红利”,宋优春的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专业夜视光电产品供应商,多项核心技术产品获国防专利发明授权,并通过了军队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安全认证。“进军军用领域,事实上拓展了技术的应用半径,使成果能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宋优春说,以前总觉得民用技术参与军用产品,距离我们普通人非常遥远,是军民融合这一国家发展战略,让军工科技不再“高冷”。
让宋优春等民营企业家感到不再“高冷”的背后,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走上开放发展之路,积极吸纳全社会优势资源。目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项目调减为755项,压减达62%;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持证民营企业由2012年初的不到500家增长到1169家,增长幅度超过130%。
此外,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有关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深化军工行业改革促进民参军,使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享受到了军民融合带来的“制度红利”,由过去的“要我融”主动向“我要融”转变,重点领域融合亮点频现。
从用户下订单采购到最终提供发射服务仅用时8个多月,每公斤载荷运载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项目资金来源靠的是广泛吸纳民营企业参与和商业自筹……2017年1月,“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这是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运作的一次纯商业航天发射。
五年来,各领域军民融合意识不断增强,军民融合氛围日益浓厚。
3.融合之路向深行朝宽走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和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很多军工企业和军工科研院所的共识。
穿戴方便的“空调背心”、自动瞄准的“导弹灭火”产品、扫描地下管线的探地雷达……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军民融合的产物。数据显示,2016年,航天科工集团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
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技术转民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其一院所属航天工程公司自主研发了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及整套工艺包,对未来我国开展“煤制油”、保障石油供应具有重要意义;东方红航天生物公司推出天曲、宇航口服液、航天骨保护剂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截至2016年年底,航天科技集团民用产业收入达到1280亿元,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近年来,中船重工的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频频吸引国人眼球。
蛟龙号。2017年6月13日,蛟龙号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中船重工计划用5年时间,在现有深海装备技术成果基础上自主研制潜深11000米的载人作业潜器,完成万米下潜。
长江三峡升船机。2016年9月18日,目前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升船机正式启动试通航。中船重工在升船机研制中广泛应用了军工大型项目管理经验和多项军工技术,军为民用、成果共享,彰显了军民融合“共享”理念。
除了军工类企业,站在军民融合的时代风口,军地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模式更加多样。五年来,各地的创新联盟、协同中心、创新园区如雨后春笋。
四川以“四个率先”成为军民融合的弄潮儿: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率先在全国设立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率先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所有央属军工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风雷动,旌旗奋,起宏图。截至目前,在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有20余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潮正扑面而来。
数读这五年
目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项目调减为
755项,压减达
62%;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持证民营企业由2012年初的不到
500家增长到
1169家,增长幅度超过
130%。
近五年,我国连续保持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占世界份额约
40%。
2016年,航天科工集团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
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
(本报记者 叶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