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钢是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名普通科考队员,他和所有中山站的队友一起,在距离祖国一万多公里的南极大陆度过了鸡年的春节。今年33岁的他,可以说和我国南极科考是“同龄人”。
今年也是张宝钢第一次离家过年。“虽然和亲人远隔万里,但是中山站早已成了我们在南极共同的‘大家庭’。”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张宝钢觉得,他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且过年的气氛一点也不比国内差。
大年三十一早,中山站的大部分队友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为过年忙活起来了。有书法特长的队员主动肩负起写对联的任务,窗花、中国结、灯笼这些中国传统饰物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经过这一番布置,中山站立马就有了年的味道。厨房自是当天绝对的主角,由于邀请了周边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考察站的同仁共同欢度除夕,中山站的年夜饭共有来自6个国家八十多名南极考察人员参加,加上我们的队员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众口难调对两位大厨来说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了。在所有队友的通力协作下,大家一起包饺子、备菜,最终大家还是将一桌桌荤素搭配、色香俱全、中国味十足的年夜饭准备妥当。在南极这样一个物资匮乏、补给不便的地方,中山站的年夜饭绝对配得上“豪华”二字了。
大过年怎能缺了饺子
当队友们为准备过年忙碌的时候,张宝钢和他的同事却因为科研任务不能和大家一起。今年他们的任务是使用无人机对中山站周边区域进行环境遥感监测。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风力最大的地方,适合无人机作业的好天气非常难得,而大年三十正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就在几天前,课题组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中山站外围漂来一座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大型冰山,这让大家感到兴奋不已。为了赶在冰山漂离无人机作业半径前对其进行监测,课题组成员决定不放过任何一个天气窗口,即使是在除夕。由于天气非常给力,他们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工作,可以和大家一起享受猴年最后一天的“团圆饭”了。
忙碌的除夕摆拍一张给老师同学们拜年
在中山站和国内有着3个小时的时差,这里吃年夜饭的时间正好是国内全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的时候,也是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高峰。虽然远在南极,但是在通讯卫星的保障下,中山站的网络、电话设施非常方便。打电话完全没有延时,网络虽然带宽有限,但是刷个朋友圈、拜个年还是毫无压力的(红包就别指望跟国内抢了)。年夜饭开始后没多久,就有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拜年的队伍中。虽然网络和电话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察期间队员们对亲人们的思念,但是在除夕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想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还是毫无遮掩地久久停留在每个人的脸上。
考察队张体军副领队向“大家庭”致新春辞
除夕当晚,张宝钢收到爱人发来的微信,是她在哄四岁儿子睡觉前的一段对话,儿子的声音略带着哭腔。
“妈妈,我要去南极。”
“你去南极干什么呀?”
“我想爸爸了,我要去找爸爸。”
“那你要怎么去呢?”
“我要坐船去!”
“四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南极很远,要坐船去。”这位坚守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喃喃自语道。
(本报记者崔雪芹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