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东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7 9:36:02
选择字号:
笔记里的学人学风
——大连理工大学“一本书籍、一则故事、一段记忆”主题书展侧记

唐介正在向学生们讲述教材、讲义背后的故事。

大连理工大学供图

■本报通讯员 吕东光

你见过手写的教材吗?你见过手绘的图纸吗?你见过手编的程序和代码吗?冬日里,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们冒着狂风奔波着,为的就是觅求这些“宝贝”。终于,“一本书籍、一则故事、一段记忆”主题书展于2016年11月中旬开始举办,老一辈学者编写的400余本经典教材、教学手稿被展出,吸引大量师生前来观展,其间,因深受欢迎,又延展半个月。

手写讲义美哭“90后”

“简直美哭啦!”看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教授唐介的《电机与拖动》手写讲义,不少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泛黄的手稿用的是最简单的老式笔记本,9章内容,如同打印、雕刻一般,字迹清晰工整娟秀,一个个原理阐释、一道道公式推导,如行云流水,赏心悦目。

年逾八旬的唐介告诉办展学生,讲义中的图形都是他这位“80后”用直尺圆规一步步打格描点画出来的,对于一些新的元器件,他都是对着实物测量后一点点画在图纸上。而且作为教材,每过一年,他都会根据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对讲义进行修改,每年都有更新。

唐介还拿出他编写的有关电工学的十几本教材对学生们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大连理工大学各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前苏联教材,不仅我校,全国基本都如此。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立志要编写适合中国大学的教材,由当时无线电工程系教授蒋德川带领,一批教师投入其中,于是诞生了我们自己的教材,并推向了全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唐介就接下了主编这一棒,至今所编教材仍被国内很多工科高校选为本科生教材。

办展的学生受到教育,观展的学生同样深受触动。电气工程学院学生贺伟亮说:“前辈的成就对今天的我们很有影响,他们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让我铭记在心。”

一道证题牵动三代人

展厅中,今年七十多岁的大连理工大学教学名师郑斯宁保留的手稿格外醒目。这位“70后”说,那是数学家徐利治给他的证题回复。

1992年,徐利治把数学分析教学中一道有趣的题“找{sinn}的一个收敛于0的子列”发给数学院各位教师征解,郑斯宁马上进行了详细的证明,并得到徐利治的肯定与回复,还赠予郑斯宁一本书以鼓励。随后,郑斯宁在本科生课外小组活动中再次向学生征解时,两位学生通过讨论给出了正确答案,其中一位学生的更有新意。于是,郑斯宁将三代数学人的智慧集成一篇论文,于1999年在美国的《数学评论》杂志上发表。

郑斯宁介绍说,徐利治是华罗庚、陈省身两位先生的大弟子,今年96岁,仍在每天想数学问题,发表数学论文,这在全世界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总结的人生经验是“数学使我快乐,数学使我健康,数学使我长寿”。“徐利治教授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对数学的执着。我也爱数学,尽管尚未达到对数学如此痴迷的境界,但我要说‘学习使我快乐’确是真的!”郑斯宁说。

谈话记录洋溢“妈妈”情怀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退休教授孙效里退而不休,从2011年起,六年时间为近800名学生进行学业心理辅导。6本学生谈话记录详细地记录着这位“60后”与每个学生的谈话情况,对重点问题还用彩色笔标注。化工学部教师王瑶在短信里说:“孙老师,看到您义务为这么多学生做学业心理指导很感动,我也要做个像您一样的好老师。”

人非圣人,孙效里的无私大爱里,同样有着很多隐忍和牺牲:为“堵”两个专业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她站在教室外面等学生下课;想着妈妈重病在医院,女儿生病在国外,泪流满面的她问自己“图个啥”?思想上的角力最终定格在笔记上:“如果将来我不在人世时,自己的某句话能对学生产生影响,那就实现了我生命的价值。”

感动于孙效里笔记背后的故事,机械学院博士生范康男说:“只有真正被您帮助过的人才会明白您是多么关爱我们!我会把您立德树人的精神体现在科研和学习中,像老师您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博士《致谢》传递“乌鸟之鸣”

“得拜师门心底欢,良师益友觅寻难。传道授业解惑者,吾之导师崔京南。氢谱碳谱高分辨,荧光紫外液质联。期间几许哭与笑,终究一盘苦伴甜。今将辞别于师门,必报乌鸟之情义。聚散无常望前路,需展负九天之上,今泪洒西山!”

这是一名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中的一段话。此前,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图书馆联合举办博士毕业生论文展活动,组织学生翻阅5000多册博士毕业论文,从《致谢》中选取典型,表达他们不忘恩师教诲,毕业后坚定不移跟党走、立志报国的宏伟志向。

“本文是在郭可信院士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先生生命不息,工作不已,指导作者论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感人至深;先生从小事中教作者做人的道理。先生亦师亦亲亦友,人生得此,幸甚!”“初识董国海老师,当时便想,有机会继续读书一定要拜在这样的老师门下。多年后上天眷顾,董老师成了我的导师。老师像一本书,厚重的,每读懂一页便收获良多;学术研究、管理团队、为人处事,在他身上永远有学不尽的东西。”

无论是参与选取论文的学生,还是到现场观展的学生,心灵深处都激起共鸣,他们在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网站上留言:没有老师们的敬业忘我、无私奉献,就培养不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助力祖国建设。唯有不忘初心、矢志成才以兴校强国,方不负恩情。

以物化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正如该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王志伟所说,笔墨书笺的背后,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体现。互联网时代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需要活化教育载体。这种办展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交流和引导,不生拉硬拽,直抵心灵深处。

《中国科学报》 (2017-01-17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