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5 18:38:35
选择字号:
30年拼搏,中科合成油成果花开大漠
中科院煤制油技术在神华宁煤实现百万吨级工程应用

 

1月10日的宁夏宁东大地,茫茫荒漠,全球单套最大规模的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装置巍然耸立。

在凛冽的晨风中,受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委托前来考察的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一行,在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旺和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姚敏的陪同下,现场考察了这座世界级煤制油工程生产运行情况,并听取了李永旺团队关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发的专题汇报。

不忘初心 从心开始

去年12月28日,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成功投产。一直关心、牵挂这一项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参与工程建设、生产运行、技术研发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职工表示慰问与祝贺。习总书记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这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得到了习总书记的点赞,对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走出来的李永旺和他所合作的神华宁煤集团而言,是一份光荣、也是一份鼓励。“我们感到很光荣,虽然困难很多,压力也很大,我们还是把这个事情基本做好了。”神华宁煤集团董事长邵俊杰说。

此次前来考察的邓麦村又给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份温暖而又激励人心的礼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贺信。

“不忘初心 从心开始”,饱含白春礼期望与寄托的八个大字,醒目地印在贺信的封面上。

白春礼在信中对全球单套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成功投产开车表示祝贺,也对奋战在工程现场的一线技术团队表达了诚挚的慰问。他表示,神华宁煤煤制油工程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历经中试、工业示范,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该工程的成功是中科院重大成果产出的成功应用典范,是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成功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又一场胜利。

白春礼沉甸甸的嘱托,让中科合成油全体参战科研人员感受到了一份来自“娘家人”的温暖。

成果转化该转变思维了

正如白春礼在信中所说,30多年来,经过几代科技人员不懈的艰苦努力,中科合成油从一个单纯的科研团队到成立工程中心,再到发展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技术公司,为我国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事实上,李永旺在山西煤化所时,便一心投入了备受争议的煤制油研究之中。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己在德国读书期间,就遇到许多对费托合成煤制油技术有不同意见的科学家劝他放弃。但倔强的李永旺却认准了这件事,认准了这是他一辈子最应该干的事,并坚持到了现在。

说到成果转化的经验,李永旺坦言,自己在研究最开始考虑的便是工业应用,便是企业的需求。“科学研究一定是有用的,能解决问题的。”他说。

李永旺告诉记者,对煤制油这样一个技术高度集成、系统复杂、需要规模化放大才能实现工业应用的项目,要经历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工业中试、工业示范,再到百万吨级商业应用的技术积累的过程,单纯依赖国家、中科院和研究所的科研项目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中科合成油在中科院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科研体制、机制、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改革与尝试,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中科院与大型企业紧密合作、引入社会资金和市场的运作机制、快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子,保障了我们的煤制油核心技术能够在神华宁煤这样一个国家重大煤制油工程上的成功应用。

而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李永旺也发现,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也要发生转变,一方面在和企业的合作中要甘当“配角”,配合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另一方面,当出现问题时,科学家也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担当。

李永旺这种愿配合、敢担当的理念,犹如一颗定心丸,让企业收获了满满的信心。“有一个这样的技术公司做支撑,我们心里很踏实。”姚敏在评价中科合成油团队时称:“有他们在,我们干一个大庆的规模都有底气”。

看到中科合成油和神华宁煤的无缝衔接,邓麦村也感慨道,如今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科技体制机制最应该改革,当前的科技成果供给并不是少了,而是“不合胃口”,这其中科技团队的理念确实要有所转变。

“会武术”的科学家

走进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的中控大厅,用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震撼”。宽敞的办公区一眼望到尽头,连一根遮挡的柱子都没有,让各部门间的沟通毫无障碍。空分厂、气化厂、油合成厂、公用工程厂等安排得井然有序。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指示不时闪现在大屏幕上。

首席科学家李永旺和宁煤集团领导可以通过这一中控平台实时掌握现场每一个装置、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运行现场。

参观过程中,姚敏不禁向邓麦村感慨道,“科学家会武术,谁都挡不住。李永旺这位科学家会武术啊!他不但精通科研,善于管理,还知道我们企业想要什么、想怎么干,实在是不简单!”

用户对科研团队和成果的认可,自然是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科学家最看重的事。然而,回顾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示范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找到了适合自己科研成果转化的沃土——企业,可以说也是李永旺的幸运。

“神华宁煤这个平台是我一生遇到的最重要的一次机会。”李永旺动情地说。而这次尝试,他成功了。

22万多个关键控制节点、上百万个关键部件、两万多台主要设备,主管道总长3300多公里等同于乌鲁木齐到广州的距离,电缆总长2.5万公里相当于高铁的运营里程——这样一个超级工程,在39个月内完成并一次性投料开车成功。这背后有赖于科学家团队深入现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也有赖于企业长期摸索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助力。

据姚敏介绍,开车运行期间,李永旺团队的办公地点都从北京搬到了位于宁夏的项目现场。“我们干了很多项目,用了很多技术,选择了很多的专利商,但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中科院中科合成油李永旺团队这么好的专利商。”他说,中科的科研接地气,和中科合作是正确的选择。

在考察后,邓麦村也被中科合成油和神华宁煤集团间的真诚合作所打动。他表示,只有科技界和企业界密切结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才能成为现实。而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研发需要瞄准企业需求,才能将协同创新落到实处。

当下,中科合成油和神华宁煤的团队仍卯足劲儿希望项目尽快达到满负荷生产,实现项目的“安、稳、长、满、优、盈”的运行目标,并积极开始第二期项目的筹建工作。

中科合成油副总经理杨勇说,作为一个搞煤化工的人,看到二期规划都觉得“亢奋”。或许正是中科合成油科研团队的这份激情,加上地方政府不甘落后的雄心,以及各方的大力支持,才能让科学家与企业打成一片,才能使科研与成果转化无缝衔接,才能使中科院孵化的科技成果在西部大漠开花结果。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