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0 9:52:05
选择字号:
高校众创空间不应只是“空间”

 

■本报见习记者 王之康

前几天,一名自称“土豆”的江西邮政电商脱贫项目组成员给南开大学“农梦成真”公益创业团队写来一封感谢信,用真诚之心回报团队的满满“橙”意。

一个多月前,江西安远县的果农还在为脐橙如何卖出去而发愁,但是当“农梦成真”团队走进赣南地区,困扰大家的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青年“创客”们运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思路,开启网上销售模式,帮他们把脐橙全都卖出去了。

其实,像“农梦成真”这样助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团队,在全国高校里还有很多,它们全都产生于同一个地方——众创空间。

自“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于2014年被提出来之后,“众创空间”也随即产生: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开展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平台。从此,创业创新趋势日盛。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在搭建众创空间,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方面也更为积极。

那么,高校众创空间两年来的发展状况如何?是否像预期的那样尽如人意呢?

失败率远大于成功率

正如文章开篇所言,在高校众创空间中,有不少成功的创业项目,正在服务于社会。以南开大学为例,像“农梦成真”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比如开展公益家教的“火箭计划”,破解制约投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安捷快递”……

“我们学校的众创空间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团队,他们都在做着不断的探索。”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说,并且创业项目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有些学纯文科的反而利用“互联网+”模式和当地资源,在文化上做文章,比如“手绘南开”逐步拓展到了整个天津,现在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这是就成功案例而言的,不过从整体上看,高校众创空间创业项目的失败率要远大于成功率。教育部大学生创业项目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解鹏指出,没有专职的人员,没有专门的考核,没有专门的经费,没有专门的具体场所,这是我国高校众创空间的一个现状。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创业学院院长张耀辉也表示:“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失败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

据了解,对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项目可行性比较差,没有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其次是没有盈利点,很难引来投资人;再次是有些创业者把创业当成一个锻炼的过程,并没有坚持下去。

张玉利认为,只要是创业活动,失败率都会比较高,创业就要不断去试错。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降低试错成本,就应该成为各高校要探索的事。“现在,众创空间更多的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应该在此基础上,整合一个更加真实的、有支撑和服务作用的试错平台,检验大学生的设想是否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否能给顾客带去价值。”他说,在商业概念设计环节,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资源,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业者开放实验室。

组织机制还有待完善

说到利用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资源,对创业者开放实验室,这就涉及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但是在目前,多数高校的众创空间都下设在团委,而学术、科研资源和实验室则基本分散在科技处和各学院。

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众创空间指导老师孙娟表示,创业创新渗透到各个环节:教务处开设课程后,管理学院从事创业创新教学工作;科技处也做创业创新,主要是做教师的成果转化;创客空间则由团委来做,每年5月和10月定期招募企业入驻。不过,各个部门之间是彼此分立的,比如上级要求学校汇报众创空间的资料时,指标是一体化的,其中包括开了多少课、园区有多少企业等,这就涉及了教务处、管理学院。

对此,解鹏深有同感,他曾多次担任“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委,但这两个与高校相关的最重要赛事,却分属于两个部门:前者是以教育部为主导的,对应的高校部门是教务处或招就办;后者是以团中央为主导的,对应的是高校部门是团委。

同样的工作,却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这对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来说并无益处。所以孙娟提出,如果学校能够成立一个更高级别的专门机构,用于统筹、管理众创空间,那么,学校的各种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有关的资源将会更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对于推动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创业导师应明确定位

对于推动高校众创空间更好地发展,解鹏曾经问过一些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几乎所有人给他的答案都是“项目”。

他表示,如果着眼点在项目上,眼光就只会盯着资金。可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他们虽然缺资金,但更缺乏经验。相对于社会上的众创空间,高校众创空间不存在运营压力,因为有房子,这方面成本比较低。所以,帮助和指导他们创业的“创业导师”才是关键力量。“有了优秀的、综合的、立体全面的创业导师之后,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创业,另一方面,资金、经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过来了”。

在解鹏看来,目前全国对创业导师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创业导师队伍也是良莠不齐,一些没有任何创业经历的政府官员、大学老师和职业经理人等都成为了创业导师,很多人在指导创业的过程中也是想当然,而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对创业导师顶礼膜拜、盲目信任,这样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创业事业的发展。

他认为,指导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业导师应当分为五类,明确定位,分类管理:一是创业咨询师,由熟悉国家政府创业管理、指导、服务职责的政府官员、资深律师和会计师或经学习达到相关要求的人员担任,负责提供创业相关知识咨询;二是创业辅导师,由在与创业有关的机构中从事创业工作的人员担任,提供创业相关辅助和引导;三是创业指导师,由在与创业有关的机构中多年从事创业教学和科研的人员等,或有五年以上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指点和引导创业人员;四是创业教导师,他们是真正的“创业导师”,应有六年以上自主创业经历,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有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有敏锐的眼光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不以营利为目的,教育和指导创业者从创立到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五是创业评审师,由熟悉创业大赛、孵化器入驻和创业投资等相关程序和规则,多年从事或指导创业工作的人士担任,主要提供评审依据。

“相信通过创业导师的明确定位,才能调动起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从而推动高校众创空间和创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解鹏说。

做足创业教育是关键

在张耀辉看来,很多人对高校众创空间仍然存在误解,以为只要有空间、投资,就可以成功创业。“贫穷的时候,需要资金投入去推动,但是现在中等收入水平已经有了存量,再往前推动,就要靠创新。如果没有创意,创业就不会成功。所以众创空间不只是空间,更是教育”。

做了十六年创业教育的张耀辉发现,训练到位的学生创业能力才更强。他说,暨南大学共有八个单位做创新专业教育,创业学院则坚决做内容,只是做教育、教学、微孵化。学校建立了“港澳台侨众创空间”,其中百分之九十的项目都是创业学院孵化出去的。“如果不做内容,只有空间是不行的”。

对此,张玉利颇有同感。为了助力创业创新,在传统的创业创新课之外,南开大学商学院于2014年10月开设了“创业班”,面向社会开放,每期招收五六十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邀请从事不同领域的创业和融资的校友来到学校,利用周六日,结合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教学。

到目前为止,南开大学创业班一共开设了三期。从第三期学员来看,50%是社会上的创业者,20%是南开自己的学生,30%是南开兄弟院校的学生。

张玉利表示,创业班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我们所做的就是跨学科,打破边界。多样化是创新的前提,它不能保证创业创新成功,但有利于创业创新,是一个必要条件。“高校众创空间要想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交叉学科的创业教育必须要跟上”。

《中国科学报》 (2017-01-10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