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发布时间:2016/9/28 15:40:20
选择字号:
玉米生产酝酿深刻技术变革



种植面积5.5亿亩,粮饲加工兼用,这就是玉米,我国第一大农作物。面对玉米价格低谷,如何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玉米的生产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按照这样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玉米生产的效益已经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9月26日-27日,中国农科院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现场会在山东省武城县举行,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会上指出,我国的玉米生产方式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这有可能改变中国玉米产业的命运。

节本增效技术拯救玉米生产

“前两年选用的集成技术主要以高产为主,今年主要强调节本增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长玲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项目已经实施三年。

今年在黄淮海玉米产区集成推广的技术包括“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八配套即优良品种优质包衣种子+科学播种+绿色防控+化控抗逆 +适时晚收+收储减损+全程机械化+全程信息化管理;六融合即抢时+测土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深松免耕+多层施肥+等行密植播种;四结合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是源于今年玉米价格的大幅下滑。

山东省武城县农业局局长张学丰算了一笔账,截止到2015年,武城县实现了玉米单产667.5公斤,较三年前增长68.2公斤,增幅14.1%。今年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为武城县制定集成技术模式时,对整个玉米价格下滑的形势做出了预判。假如再像前两年那样追求高投入高产出模式,最终只能获得投入和产出比基本持平的效果。

根据这种形势,中国农科院专家对集成技术模式进行了改进,也就是转向“节本增效”。黄长玲介绍,通过8项技术和应用,做到“三减一增”,即减肥、减药、减人工,增效。具体措施就是进行产业调整,压缩玉米种植面积,但由于老百姓不愿意放弃种玉米,整个黄淮海地区60万亩地调出去不到7万亩。

通过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模式,降低了化肥使用10%以上,减少施用农药10%以上,节省工1个/亩,提升效益10%以上,同时保证亩产700~800公斤。经测算,农户可节约成本120元/亩。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大面积推广,每亩节约成本120元和增效100元,即可增收220元。

“效果非常明显,通过技术应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农民种植玉米在每亩的效益。所以非常感谢中国农业创新联盟的各位专家的辛勤劳动。”张学丰说。

把“绿色”摆在第一位

“10天后,这些玉米的水分就更低了,可以用机械直接收割籽粒了。”黄长玲看着示范方里的玉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年集成了多项绿色防控技术,强调一控两减三基本。

首先,提供抗病的品种实现农业防治;其次,提供太阳能、诱导虫等手段实现物理防治,减少化学用药次数;再次,利用赤眼蜂防止米蛀虫的危害,实现生物防治;还有通过化学防治降低病虫害。

其中,有三项绿色技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发的植物免疫蛋白诱导剂阿泰灵不直接作用于植物病原物,而是通过诱导植物免疫力提高抗性,使植物健康生长,减轻灾害,提高产量。同时能减少用药,保护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阿泰灵试验区比对照组区产量增加11.03%。按照玉米市场价1.4元/公斤计算,提高经济效益123.3元/亩。

安徽农业大学王韦韦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研制的智能热雾化喷药技术采用履带式机器人在玉米生产中后期进入农田喷药,能向无人机无法施药的叶背面喷施农药等。一台热雾机相当于15个劳动力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避免药物对作业人员造成健康损失害。一次装药可喷洒80亩以上,一天可防治800亩左右,可节约20%的用药量。

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黄志强则根据激素的调控原理,研发出了“金得乐”这种生长调节剂,在玉米6展叶期向叶面喷施,实现增加根量,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株型,根系固土力提高2倍以上;抗倒伏性能提高;提高产量的效果。

向世界水平靠近

“我国玉米总体看来发展很快,但是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需要靠优良品种和系统化的机制创新进行支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新海在会上指出,玉米饲料、能源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业发展需要高品质的玉米和加工技术支撑与转型升级;以家庭式小农场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与机械化生产逐步呈现适度规模化趋势之间的差距,需要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来缩小;土壤质量下降,储运方式滞后,也制约玉米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品种结构,改良土壤质量,统肥统施,烘干储备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不过,在考察了武城县示范点后,陈萌山认为,我国玉米的生产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按照这样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玉米生产的效益已经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武城项目示范区30万亩玉米示范田,亩产达到667公斤,接近美国690公斤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美国的玉米产业标志着世界先进水平。在投入方面,实际的生产要素投入成本是300元/亩,加上土地使用、人工费,合计1000元/亩,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0.75元。“这个示范点的水平比美国(0.67元)还要少一点。”陈萌山指出,武城30万亩玉米绿色增产增效实施以后,其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密度高,全程机械化,减少投入。

“这套技术路径为我们奠定了农业生产的竞争力。”陈萌山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