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校友会向母校赠送礼物。
■本报实习生 田思敏
“我们生在故乡亚非利加,上帝所创,上帝保佑她,她的人民联合成一家,同在太阳底下,统一、自由、强大。”伴随着观众的手打节拍,北京交通大学校友纪嘉伦和赞比亚留学生弗莱迪满怀深情地唱起赞比亚国歌,回忆起了留学时期的似水年华。
这是不久前,在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校友论坛”上的一幕。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此次留学生校友论坛以“思源、交融、创新”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约100个国家的留学生代表,一同分享学校6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光荣岁月,共商留学的价值与共同发展。
“每个人在学校读书时都有自己难忘的时光,可以说,我生命中最美好、最灿烂的时光就是在北京交通大学的那五年。”来自越南的留学生校友阮陈光,提起在北交大留学的日子,感怀不已。
阮陈光是北京交通大学2003级的毕业生。他说离开北交大的这几年间,自己最想念的是母校的味道:“交大有一种很独特的味道,不论是叶子的香味,还是雨后泥土的芬芳,甚至于宿舍的味道,都会让我想起在这里的所有一切。”
从学校毕业后,阮陈光一直都在越南电力局工作,这次来参加留学生校友论坛,是他毕业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回忆起大学生活,他说由于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是老师和同学的不断关心,才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北交大让我改变,让我更自信,对生活更乐观。我相信,只要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一定会成功。”今年,北京交通大学越南校友会在河内成立,阮陈光担任会长,他承诺今后会与北交大有更多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学校和越南校友会的共同发展。
在论坛上,不但有如阮陈光这样毕业没几年的“新校友”,也有已经与北交大结缘数十载的“老相识”。
上世纪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连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坦赞铁路正式动工修建,北交大也招收了首批来自非洲的留学生。肯尼亚青年马瑞梯姆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到中国留学的肯尼亚学生。
“我们家有10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如果不是北交大给我提供奖学金,让我来校学习,我也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回忆起那段往事,马瑞梯姆感慨颇深:“当时的中国还不像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我来中国的时候,很多人对我的决定不理解,问我为什么要来中国留学。但现在,我回到肯尼亚,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他们对我的态度都不一样了。”
在发言的最后,马瑞梯姆还特意将自己的妻子介绍给大家,并激动地表示,“我的妻子也非常爱中国!将来中国的友人到了肯尼亚,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来找我!”
留学生深深热爱着中国,去海外的中国校友又何尝不是满腔感怀呢?作为第一期中国坦赞铁路专家组成员,北交大校友纪嘉伦谈起过去,忍不住热泪盈眶。1976年,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去赞比亚考察铁路时,仅仅27岁,孩子刚满3岁,如今已经43年过去。
“我的青春都献给了非洲,修建铁路时,我和非洲朋友们同吃同住,白天一起上课,晚上一起交流。”纪嘉伦说他见证了中国和非洲最深刻的情谊:“我带着学生去街上考察时,警察就在旁边持枪保卫,路人见到我们,指着我们说‘中国朋友’”。对他来说,坦赞铁路就是两国的友谊之路,正是北京交通大学把中国和非洲紧密地联系起来。
《中国科学报》 (2016-09-15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