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雪晴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6/9/8 11:15:03
选择字号:
实验室考古的成功范例——
从“一坨土”里复制出隋炀帝萧后冠

 

谁也不会想到,两年多以前,从扬州隋炀帝墓地发掘现场带回实验室的“一坨土”,经过专家学者、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竟然复制出了国内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礼冠。

9月5日,扬州市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西安召开了“扬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完成验收会。与会专家除了惊艳于复原仿制品的精美绚烂外,更高度评价该项目为实验室考古的成功范例,是我国首个从现场到实验室进行有预案地全面考古清理与保护的项目,对我国实验室考古的探索和实践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

据主持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军昌介绍,这个项目的成果非常丰富:明确了萧后冠的基本结构、加工工艺、材料属性,为研究隋唐时期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首次发现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为我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制品,揭示了隋唐时期铜钗、钿花复杂的结构与工艺特征。“更重要的是为实验室考古学科建设增添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案例。”

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间,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掘了两座古代砖室墓,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两座墓葬分别是隋炀帝墓、隋炀帝萧后墓。两座墓葬均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在萧后墓出土有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冠,应为隋唐时期的命妇礼冠,并确认为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

据介绍,在萧后墓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在清理一处遗迹时发现大量散落的小件遗物,包括残断的铜丝、破碎的铜片、粉化的小珠等,现场判断是一具结构复杂的冠,放置在一个长约0.6米,宽约0.4米的木箱内,单独置于棺椁箱内东侧。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说,萧后冠出土时情况很糟糕,看起来像“一坨泥土”。用木签很轻地敲,一碰到铜饰件就会断裂。由于扬州当地土壤呈酸性,使得冠饰保存状况极差,出现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等现象。

鉴于该冠的重要性、复杂性、脆弱性,不宜在现场继续进行全面清理,联合考古队决定整体提取后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协商,双方同意合作开展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研究,并成立了由“三秦学者”、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杨军昌领衔的项目组。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说,项目初始,合作双方就明确,这是一个探索多学科合作与规范化的实验室考古科研课题。项目进行期间5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每到关键节点,都会邀请考古及文物保护专家共同会商,确保项目清理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稳步推进。

杨军昌介绍,项目组为了最大可能地信息揭示与保存释读,使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光无损探伤、CT、3D扫描等多种科技手段,探明了萧后冠的框架结构、花树分布、饰件材质以及制作工艺。

萧后冠的框架主要由2博鬓、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环带的3道箍组成;共有13棵花树、9个铜钿花等饰件。制作萧后冠所用的主要材料有铜、金、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加工工艺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1类。在此基础上,2016年1月,萧后冠开始仿制工作,最终呈现出今天让人惊艳的后冠。

据悉,项目组将已清理、保护处理后的约700件萧后冠饰文物移交给扬州考古研究所,该项目成果将于近期在扬州向社会展示。束家平说,这仅是阶段性的工作,他们已着手制定萧后冠未来的保护研究预案。

(科技日报北京9月7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