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荻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30 8:38:24
选择字号:
分类评价有助于营造大学“生态圈”

 

■卢荻秋

不同类型高校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主张,很难用“一把尺子”量出孰长孰短。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布《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让不同“功夫”的本科高校找到适合自己的“擂台”。(8月24日《中国教育报》)

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在于优化内涵、提升质量、办出个性和特色,而不应该千篇一律,面孔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出良性发展的具备多样性特征的高等教育生态圈,也才能给社会提供多样性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这个道理似乎并不深奥,也不难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但是较长时间以来,大学的办学实践却与之背道而驰。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对大学的管理采用了简单化的整齐划一的评价模式,将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特征的大学基本上按照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和管理;二是社会评价机构推出的各种类型的大学排行榜,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形成一种强大的外部规范力,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生态。这些排行榜往往采取整齐划一的指标体系以评价所谓的大学综合实力或学术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单一模式的评价方式。

上述两种评价模式共同造就了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评价指标体系单一、激励导向单一的现状,使得不同类型的大学按照同一个指挥棒跳舞,不仅导致大学的同质化发展趋向,也极大地狭隘化了大学的传统使命,限缩了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机会,更是生硬粗暴地激发了大学的知识量产、校际攀比的功利性冲动,同时导致教学与社会服务等功能的边缘化。如此评价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原本应该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特征的大学生态圈无法形成。

浙江省此次出台高校分类评价管理办法,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维度将高校分为研究为主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三类,又根据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及专业数量等将高校分为多科性和综合性两类。经排列组合后,将所有高校分成综合性研究为主型、多科性研究为主型、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教学为主型、多科性教学为主型共六个类型,分别构建了一套精细化的指标体系,不同类型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侧重,甚至还根据高校涉及领域独特性设置了个性化的“替代性指标”。

该分类评价管理办法无论从政府宏观管理还是从大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无疑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扭转大学同质化发展的不良趋势,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多样化、丰富性的大学生态圈的形成。

《中国科学报》 (2016-08-3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