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龙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6/8/4 11:09:03
选择字号:
李开复:创新破局应回归科技“初心”

 

一间几乎称得上是狭小的房间里,挂着一块硕大的玻璃白板,墙角原木色的书架上摆放着两座奖杯和几张合影;白色的桌面上除电脑和打印机外是茶壶、纸杯和长长两排名片……要不是来到实地,很难将这间办公室和李开复联系到一起。创新工场运营将满7年,在经历过一次与死亡的对话后,作为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李开复,经常出现在这里。

7年的发展,创新工场已从最初不被传统VC认可的“异类”,成长为国内外争相学习的创业孵化器“典型”。2015年,仅孵化器业务一项,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服务换股权模式稳步推进;在投资上,创新工场正在从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这些投资回报率高,但技术创新相对较弱的领域,转向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虚拟现实这些技术难度更大、更为前沿的领域。

如何看待创新?为何选择转向?科技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李开复,希望听听这位创新“大牛”的见解。

“相面”创新 要看四点

如何选择项目,怎么慧眼识珠?

李开复说,判断一个项目、一个创意是否具备投资价值主要看四点。第一是有用,即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使用场景不一定非是现在或者明天,但也不能遥遥无期,5到7年为佳,最好不要超过10年;第二是可持续优势,即形成竞争壁垒的可能和被复制的难度。除专利和先发者优势外,前期积累和精英团队也是达成这一特性的重要手段;第三是人才,具有顶尖技术的人才是宝贵财富和稀缺资源。投资人才,为其补足短板,一定错不了;第四是前瞻性,要能预测未来,预测需求,要有大视野和大格局。

回归初心 破局红海

“创新该走科技的道路了”。

在被问及投资为何发生转向时,李开复开门见山地说:“在新的环境下,要打造千亿级别伟大公司,要让中国在创新上被国际尊重,要帮投资人挣更多的钱,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有效的商业模式,2009到2014年间,包括美团、滴滴、知乎、豌豆荚等一大批公司在中国获得了成功。但如今,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只有那些能真正创造出可持续价值,拥有不易模仿的技术,能给用户带来惊喜的公司才能走得更远。”

李开复认为,在第三波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创新工场应该回归高科技产品这一“初心”。在创新创业的红海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中美交流 甘当桥梁

“中美之间在科技上是相通的,美国偏向于技术,中国偏向于应用。美国有美国的优势,中国有中国的长处。创新工场愿意成为双方在资本、技术、人才上交流合作的桥梁。”李开复说,“一方面,把美国在创新上的经验、前沿思维带回中国,帮助中国创新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帮助美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帮助中国公司在海外获得发展,推动双方在技术上的交流。”

2016年春节期间,李开复带领创新工场100人团队去了一趟硅谷,拜访了苹果、特斯拉、谷歌等多家高科技公司。7月28日,由创新工场和美国中经合集团领投的美国教育机器人公司Wonder Workshop(奇幻工房)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业界猜测这很可能就是春节硅谷行的成果之一。

据了解,除美国外,创新工场孵化器业务未来还会向东南亚、以色列等区域延伸,以形成更大的海外影响力。

分门别类 深度孵化

“现在国家号召‘双创’,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创新和创业划上等号。而在我看来,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说话间,李开复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三角形,“就像一个金字塔,具备超凡创新能力,有望成为1000亿市值的公司,只是塔尖顶端小小的一角;塔尖下面的一小段,是那些100亿市值的‘独角兽’公司;其余更多的部分,属于创业公司。”

李开复指出,应该首先对创业公司进行分类,根据它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对那些万里挑一甚至十万里挑一的、有独特创新思维的科学家,应该帮助他们补足短板,找到商业方向,让其价值实现最大化;对潜在的独角兽公司,要有很好的投资机制,为其提供适宜的方法论,帮助他们梳理商业模式,搭建系统架构,完成融资;其余的是占比更大、也是更常见的创业模式,如开设网店、成立工作室等,这些创业者需要的是场地、税务、法务等更为直接的帮助。

李开复说:“未来肯定是大公司越来越少,中小公司和个人创业者越来越多。现在孵化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除独角兽企业外,还应该为那些基层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人工智能 未来风口

在问到“未来最看好哪些技术”时,李开复说:“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VR、AR以及物联网将是大势所趋,它们对产业界的冲击和带来的机会,加起来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5倍以上。”

在这其中,人工智能无疑是创新工场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在上月举行的全球产业互联网大会上,李开复透露创新工场正在对人工智能做一个非常大的布局,迄今为止已投资25家公司,总额近1亿美金。专注机器视觉的“旷视科技(Face++)”、研究无人驾驶技术的“驭势科技”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第四范式”均在其列。他断言,未来十年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与移动互联网相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下一个7年,创新工场或许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精彩。(科技日报北京8月3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