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珊 王天骄 陈彬 姚刚 吴玲玲 韩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21 9:29:06
选择字号:
高校中的水灾:我们亲历暴雨

 

编者按:

六月下旬至今,暴雨,洪水。

江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河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市受灾。这些地区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遭遇水灾。

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从老师到学生,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大学校园里的他们面对突发的灾害不仅沉着稳妥地应对,更展现了乐观积极的态度。

本报选编了一组稿件,其中全景与花絮穿插,从大学生联结到小朋友,还有防洪抗灾情况的一线调研。他们众志成城,关爱彼此,善良助人,在保持冷静的同时也留下了自己对于现实的记录。

武汉大学:

师生涉水“赶考”

■本报通讯员 肖珊

7月6日,正值考试时间,暴雨成灾并没有打乱武汉大学师生的计划。

9:00,文理学部教五楼,学生考场全部在一楼,共有7个考场。虽然外面还下着雨,但是楼内干干净净、秩序井然。只见一间考场内,学生正安心答题,监考老师神色从容;一间考场内,学生们已坐定,老师已在领考卷的路上,稍等即可开考;另一间考场内,学生们被告知,住在校外较远处的老师正在赶来的路上,请他们安心候考。其他考场里,师生正陆续赶来。

“学生们住在校内,从宿舍前来‘赶考’比较顺利。老师们则因住地远近不同,到校很不容易,到校后还得去领试卷,所以出现了‘迟到’现象。”在教五楼现场的本科生院教师李晓锋介绍。

“为了确保师生安全,学校一大早就通过各渠道发放了停考通知。不过许多老师体谅学生已购买回家车票,在充分考虑安全情况后如期进行了考试。”本科生院院长张绍东说,“没有按时赶考的,可延期重考。”

“我早上在群里问了考场情况,大部分学生已经去考场了,而且很多学生已经买了回家的票,今天考试还是进行。无法前来考试的学生,择期用B卷考试。”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肖珺选择了这一由学生做主的灵活考试方式。

还有许多学院(系)也选择了这种方案。的确,不管下不下雨、雨下多大,老师始终是学生的守护神。而在老师们中间,各种正能量也在传递。

“武大周边一圈已经被淹,正门不能走,茶港门不能走,八一路下穿通道封了,西门外也有一段路被淹,有车已经熄火。”“校内出现多处渍水情况,学校正门牌坊及本科生院周边积水严重,车辆暂不能通行。”……从7:00起,教师群里闪个不停,正在涉水赶往学校的教师们纷纷发布“最新实况”,互相打气鼓励,提醒同事们注意安全。

暴雨,也许会让他们晾在高架桥上进退不得,也许会让他们的车泡在水里熄火……但作为师者,学生始终是心中的牵挂。这种感觉犹如夜间行车,虽然车灯只能照亮前方很短的路,但凭着小心和热望,总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清华大学:

“我们离洪水只有二十米”

■王天骄

从清华园到西站,从北京到贵阳,再从贵阳到织金,虽是一路顺风顺水,却也难免觉得舟车劳顿。所以,6月27日深夜,来自清华大学、打算做乡村幼儿园改造暑期实践的九个“匠心ers”,在毕节市织金县的宾馆中睡得沉沉。我们丝毫没有听到凌晨三四点时,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声。

6月28日早上八点,我们被支队长林涛急促的敲门声唤醒。他推开门,“咚”一下沉沉一桶水放在地上。

“昨天晚上的雨下得特别大,导致半夜发了洪水,织金半个城都被淹了,现在停水停电。我和峻峰下楼去买了水给你们用。女生水不够用的话可以下楼向我们要。”

“洪水?”“停电?”

昏昏沉沉还没完全清醒的大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道了谢,合上门,走回床边拿起昨天晚上就在床头放好的干净衣服,触手间衣服潮乎乎的,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这才心里一惊,清醒过来。睁眼看向紧贴着床头的墙壁,入目一片湿湿漉漉,雨水正在不断渗进来,将墙壁晕出一个又一个深色的圆斑。

按下灯的开关,意料之中的没有反应。看一眼充了一晚上电的手机,29%的数字比昨晚充电前还要少。把窗户打开一条缝,探出头去,雨已经停了。街道的尽头伸长脖子也看不真切,只能朦朦胧胧地看到一片酽酽的黄褐色的水汽。

下了楼,才知道昨天夜里洪水所及之处,离我们住的旅馆只有不到二十米。而我们在27日晚停留到深夜一点的餐馆,在三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四点钟的时候,已经倒灌进了齐膝的洪水。

不远处就是贯城河,河里的水涨满了,漫过河道,淹没了附近的商店和街道。警察们正在受灾的区域营救被困的车辆和百姓。路上淤泥遍布,难以下脚,眼看着一辆辆卡车驮着从水里拎出来的报废汽车从我们眼前经过。商店里扔出来的泡坏了的东西在路旁堆成高高的堆,上面有几只被淹死的鸡,结绺的羽毛和泥巴纠结在一起,死相可怖。

大半个织金县城已经停水停电,商店里的食品几乎被买空,面包早已脱销。我们胡乱买了些吃的,回旅馆的路上,天上又掉起了豆大的雨点。被洪水吓坏的人们神色慌乱,脚步匆匆,边念叨着“又下雨了,又下雨了”边朝地势高的地方一头跑。抖动的水帘,满目疮痍的街道,慌乱的人们,颇有几分灾难大片的意味。

去三塘和珠藏的路被封了,改造乡村幼儿园的项目可能无法继续;暴雨影响了物流的进程,清华附小的孩子们捐赠给山区小朋友的图书和玩具不能按时到达;不敢告诉父母织金受灾的情况,因为害怕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们担心;没水没电没有网络,九个人围坐在散发着潮气的昏暗的屋子里,开始有点不知所措。

只在课堂上学过的词语,只在电影里看见过的灾难,如今我们一群还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学生却意料之外地、毫无防备地身处其中。就算是最认真、靠谱、细致的队长林涛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匠心”支队还会有这么一天。

继续留在织金会不会有安全问题?我们的实践还能不能继续进行?紧张不安的一天,队员们都在讨论这些难题中度过。最终,经过重重争论,结合了大部分人的建议之后,林涛拍板决定——临时改变实践主题,由乡村幼儿园改造实践,变为织金县防洪抗灾情况调研——虽然这样一来,我们之前所做的所有前期准备工作、联系的所有人脉资源会全部失效;并且没有做任何防洪抗灾准备的前期工作,这方面的调研做起来会异常艰难。但是,面对仅仅相隔二十米的、一夜间让无数人倾家荡产的、老人口中“十年不遇”“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我们觉得必须要做点儿什么,才不枉我们这样来黔第一天就撞上洪水的“运气”,不愧老百姓们提起“清华”时的那一声赞叹。“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谋略。”于是,我们连夜设计问卷、分好组别、分配设备、联系清华大学团委,第二天一早,三个小组就分别顺着旅馆前的三条岔路行走,去找居民、商家、警察、工人,提出我们最想了解的问题。

洪灾第二天。我们真正走进洪水波及的区域,脚陷在污泥里,和那些一夜之间遭受无妄之灾的人们交流的时候,才觉得前一晚设计的问题根本无用。每个小店,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故事。

有个小餐馆刚刚开业五天,天花板上还挂着一串庆祝的彩旗,一场洪水却把全新的桌椅都冲得七零八落;在菜市场里卖鱼的老板平时把货物储藏在地下室,如今地下室被水灌得满满当当,虽然人没事,但是已经一无所有了;服装店百元千元的服装被污浊的泥水染成黑褐色,挂在架子上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一个年轻人在洪水冲过来的时候骑着摩托车去接奶奶,结果两个人都不幸被大水冲走……成千上万受灾的人里,安之若素的人少见,悲痛欲绝的人也很少,大部分人看上去都不悲不喜,没有什么情绪地坐在自家淋漓昏暗的店面中发呆,或是默默低头做些简单的清理。天灾不同于人祸,它不可避免。也无处寻仇,让人们面对这种灾难时,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哀乐,选择了平静。

不远处一片亮眼的橙色着装,是正在清扫厚厚泥巴的环卫工人。他们每天工作时间是凌晨4:00到晚上22:00,如今正在清扫城里的主干道——北大街。一对环卫工人夫妇说,家里边也倒灌了不少水,还没有完全清理好,空荡荡的什么也不敢摆。可是总该先打扫好街道,再回去收拾自己的家。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一,一个上高二,也因为这次洪水而放假了,正好可以帮着做做家务。其实,最为戏剧化的事实是,几天前环卫工人们正在为政策无端减少工龄的事情闹罢工,洪水淹城是意外情况。

淳朴可爱的环卫工人们思量着,如果街道没人清扫,交通堵塞的话,整个城市都将瘫痪。所以他们临时决定从罢工状态出来救急,应对突发的洪水,清扫完街道后再继续罢工请愿。他们不愿把所有的事都上纲上线到什么“小家大家”“家国情怀”,可是在泥泞的街道、暗沉的天气中,听到环卫工人这样的回答,我莫名觉得,眼前阳光明媚。

(作者系清华大学学生、“匠心”实践支队成员)

安徽师范大学:

圆灾区儿童一个小心愿

■本报记者 陈彬

入汛以来,安徽省遭遇一系列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洪涝灾情。在这中间,地处皖南的宣城市也没有幸免。面对灾难,一支支志愿者队伍冲到了抗灾第一线。

在这些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学生军”。这支全部由安徽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学生组成的队伍原本是来宣城开展暑期实践的,但大灾面前,他们迅速改变了原计划,加入到了抗灾队伍当中。

作为一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平民电脑学校“互联网+订单式”志愿服务团队之前来到宣城的目的,是计划开展一系列“互联网+订单式”志愿服务和相关网络平台创建活动,主要包括电脑义诊、网页制作、网络平台创建、网络文明进社区等。但当7月2日,他们到达宣城时,却得知宣城正在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当地急需志愿者。在经过一番考虑和商议后,他们决定改变实践计划,前往灾民安置点,希望为抗洪救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此后的一个多星期里,我们负责了物资搬运、捐赠物资的统计及在宣城论坛的信息发布,并分派部分同学去往民政局帮助统计汇总各类救援物资信息。”作为志愿队的队长,安徽师范大学大二学生章文承说,在参加抗洪志愿服务期间,他们还注意到网络上存在负面的和不当言论。为此,他们确定了“传承志愿精神,共建清朗网络”的主题,并开展“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网络文明宣讲,贴合团中央清朗网络的倡议,尽力控制舆论导向,利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抗洪救灾的支援。

为了更好地帮助受灾群众中的老人和儿童,志愿队还启动了“零壹助梦”计划。“零壹即数学和计算机的二进制结合,代表数计学院;助梦就是帮助老人孩子完成他们的小小心愿。”章文承说,他们深入灾区,为行动不便的居民送水送饭,希望以此安抚他们的情绪。

作为大学生,志愿队的成员将自己的很大精力放在了灾区的小朋友身上,在各个安置点还未有固定教室前,队员们就分批去往不同地点,走进孩子们的房间,为孩子们带去糖果、画册等小礼物,与孩子们互动;而在有了固定教室后,他们又组织爱心小课堂,利用自身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协助当地教师辅导孩子的功课,在课余时间与孩子互动、做游戏。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孩子,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章文承说,为此他们精心绘制了心愿墙,动员每个孩子将自己的心愿写下来贴在心愿墙上,并尽自己的所能帮他们实现。“有些孩子的愿望很小很小,比如想要一个魔方,想要3个作业本。我们就用自己的力量帮他们实现了愿望;有些愿望则是希望受灾人民早日回家,希望洪水早日退去,还我们一个可爱的家园。尽管单靠我们的力量无法完成这些,但我们相信,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这些愿望也将在不久后被实现。”章文承说。

就这样,这些学生一方面借助网络力量,在当地论坛共发布200余条物资信息,引起了15万+的关注量;另一方面,他们组织的“零壹助梦”计划,也帮助很多孩子和老人实现了自己小小的心愿。“虽然他们早日回家的心愿我们没法实现,但我们的行为就是在为之努力。”

在近十天的救灾实践中,志愿队的每个人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许多感悟和成长。“灾民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声谢谢,和小朋友的一句‘哥哥姐姐好’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章文承说,这次的实践之旅对他们来说更是人生成长的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服务他人、历练自身,我们在这里收获了人生成长的印记。在这里,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梦想,也都能成为那个别人梦想的助梦人。”

河南科技学院:

众志成城,迎战“7·9”特大洪灾

■本报通讯员 姚刚 吴玲玲 记者 韩琨

7月9日已值周末,凌晨3时许,河南省新乡市暴雨倾盆而下。

6时30分,积水深达50厘米。

河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清连、校长李成伟等在校校领导相继冒雨涉水到校园各处查看,预判灾情,研究对策。

水位在涨,暴雨在追,险情开始出现。

校领导们当机立断,马上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切断电源,首先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此时,积水最深处已经没到成年人腰部位置,校内所有车辆均被积水淹没。为更好地了解从而客观判断校内各处险情,学校的大型洒水车变成了抗洪救灾的“临时指挥部”。

校园南环路上建筑物墙壁出现裂缝,随时可能坍塌;人工湖水已经与路面积水持平,分不清湖水与路面界线,十分危险,必须马上拉起警戒线。

校内积水明显高于校外水面,而且水面仍在不断上涨,必须果断砸开围墙,破墙排水。

雨水大,积水深,一些窨井盖被冲掉,水中布满漩涡、暗藏危险,必须迅速排查并放置警示标志。

交通中断、电力中断、通讯基本瘫痪,学生餐厅燃气无法正常启动,必须马上从校外调运多个液化气罐和方便食品向学生发放,保证万余名学生的正常饮食。

正值学校放假,暴雨导致学生无法前往火车站,必须安排调用新乡市摆渡大巴,24小时不间断接送返家学生。

这些重大决定都是领导小组在洒水车上仔细勘察校园各处灾情现场后快速作出的。

9日早上,家住小冀镇的后勤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申长奎得知学校受灾后,立即冒着大雨,驱车赶往学校。车行至距离学校3公里路程时,水深无法通行。

没有任何犹豫,他果断弃车跳入齐腰深的水中,艰难涉水两个半小时方抵达学校,随即便与大家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抗灾救援工作之中。

在疏通排水通道过程中,保卫处治安科科长颜景田和大家一起,一锤一锤地砸,一钎一钎地打。手上磨出了血泡,脚上扎出了伤口,他全然不顾,始终坚守在抗灾一线。

后勤管理处房产科杨鹏连续奋战,全然忘记自己已经连续两顿没吃上一口饭,眼前一黑,晕倒在地上。

校医院院长何茶叶在抗洪救灾过程中累到重感冒输液,但听到有工作任务下达时,完全不听劝阻,自己拔掉插在身上的针头,跳起来就去处理紧急事务。

为安抚滞留在校的学生,学团干部冒雨深入宿舍,一层楼一层楼地爬,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跑,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通知。在摆渡学生的大巴车前,为保证学生安全、有序离开,学团干部们在水里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后勤管理处处长李新置自己家被雨水浸泡于不顾,全身心投入到救灾工作中。第五党总支书记、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乔有职夜以继日、昼夜奋战,双脚长时间浸泡在水里,直至溃烂……

新乡市企信会商务交流中心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批面包、饼干等食品以及充电宝等应急物品,通过机电学院教师杨青杰送达学校。机电学院志愿服务队的师生自发行动起来,将物品分别运送到教学楼、宿舍楼,发放到学生手中。

后勤服务集团购买了蜡烛,挨个送到行动不便的教师家中。艺术学院为在校教职工购买了应急灯。高层没水的家中,邻居送来了热乎的饭菜。彼此叮嘱涉水时一定要注意各种安全,相互帮忙将淹了的汽车拆卸并推到高处晾晒。

经过两天两夜戮力同心的全员奋战,11日晨,洪水终于退去。11日晚,校园西区正常供电。

接下来,排空地下室积水、维修更换各类设施设备、恢复供电、开展灾后防疫等等,一系列关系到师生生活、身心健康以及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工作迫在眉睫。

这还将是一场硬仗,但经过奋战的他们已经信心百倍。

图景

南京理工大学:暴雨带来风景

一下雨,南京理工大学校内顿时像爱丽丝的奇幻世界,还有不少南理工学子调侃,母校一下子变成了南“洋”理工,暴雨把学校变得好美!

华中科技大学:贴心的送饭上门

虽然在宿舍看“海”出行不便,但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却可以享受到小船上门专送美食的服务。(上图为后勤集团调船送饭。)

清华大学:调研

清华大学实践支队队员走访贵州织金受灾现场的环卫工人。

(图片由各大学提供)

《中国科学报》 (2016-07-21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