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滇西高原农业微生物开发利用重点联合实验室 |
走出科研孤岛 联手加速转化 |
■本报记者 王晨绯
云南微生物种类占全国已知种类的60%以上,有900多种食用菌,食用菌种类占全国的2/3以上,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大理所处的滇西地区又是云南省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而远在北京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建设的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以我国真菌资源调查、收集和保藏为基础,开展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分类、分子进化、生态功能、遗传发育和代谢调控等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家们常常赴滇开展科学考察;与此同时,云南从民间到政府、从农村到城市、从企业到高校,时常有人带着各种类型的问题来微生物所找答案。如果能在云南建起实验室,科学家们的实验需求能就地解决,而云南当地的需求也能通过实验室的平台找到相关专家。
4月17日,在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大理大学、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几方共同努力下,“滇西高原农业微生物开发利用重点联合实验室”在大理落地。
改造升级菌类产业
说到云南,会让人想起品种丰富、味道鲜美的菌类。
“调查滇西地区的野生菌资源现状、对未来野生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并开发1~3个重要物种的生态抚育措施。在生态友好的条件下,实现野生菌独特的经济价值,并推动大理原生态野生菌资源成为大理又一地方特色品牌。”滇西高原农业微生物开发利用重点联合实验室首先需要摸底当地的情况。
据悉,近年来,在滇西北的大理州已初步形成食用菌种植专业户、生产合作社及工厂化生产企业约100家开发生产食用菌产品,成为了大理州发展较快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不过大理州食用菌产业总体规模还很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适应云南省内外市场需求和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生产问题。比如,菌种市场不规范、生产标准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等。
而联合实验室的项目之一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据该项目微生物所的执行人董彩虹研究员介绍,联合实验室将在选择大理地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如松茸、牛肝、松露等进行资源储量动态变化调查,提交报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采挖,保护野生资源;原生地进行重要种类的半野生抚育探索。
大理州有道地野生菌如香菇、冷菌等,联合实验室将在当地进行资源搜集、保藏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而对于常规品种,则充分利用大理州当地的废弃农作物资源进行栽培条件优化和推广,建设标准化示范园。
除此以外,以大理州农科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与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组建食用菌开发技术团队为技术依托,在原菌类研究的基础上,将建立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并进行食用菌专业人才培训。
微生物助力土壤修复
除了菌类发展遇到瓶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追求高产出而高投入,盲目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降低、耕地质量下降也是大理州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在洱海流域则表现出耕地酸化突出、土壤养分失衡,宾川种植葡萄土壤次生盐渍化普遍发生、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质量、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品质、改良土壤上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该项目执行人尹文兵研究员说。他们将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一起,以改良修复宾川县葡萄种植土壤和改善防控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开展农业微生物制剂包括土壤修复剂、生防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酶制剂等研发利用。
联合的意义1+1>2
据了解,该联合实验室主任由大理州政府联系农口副秘书长张才喜教授担任,而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杏忠研究员、大理州农科院常务副院长李苏为副主任。
大理州副州长洪云龙指出,大理州是农业大州,多年来,全州以政策为支撑,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格局,为全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联合实验室成立后,将为大理州农业科研创新注入新鲜活力与动力。希望能以“微生物”为媒,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全面提升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结出丰硕果实,为大理州乃至滇西高原农业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微生物所党委书记李俊雄表示,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中科院“三个面向”办院方针的重要体现,微生物所将按照习总书记2015年对大理的指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青山绿水,根据大理科研单位和企业的需要,努力将微生物所多年的科研成果,在大理落地转化。
在微生物的世界有一个现象:微生物之间能够互相协作,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稳定、更加有效发挥作用,并赋予微生物组(群)具有超越单个微生物的更为强大的功能。而中科院微生物所与云南大理州的联手,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6-07-18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