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6/7/14 9:42:27
选择字号:
中科院动物所
揭示中国地方绵羊群体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中科院动物所李孟华研究组揭示了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遗传机理,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研究首次阐明了小反刍家畜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遗传机理,为科研人员理解其他家畜,尤其是反刍家畜在类似极端环境下的快速适应提供了参考。

科研人员通过对77只中国地方品种绵羊和3只野生羊(摩佛伦羊、盘羊、北山羊)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了极端环境下和对照环境下样本的基因组,发现了一系列与绵羊极端环境适应性相关的新候选基因以及相应的GO功能类别和信号通路。

例如,在高原环境下,这些受选择的基因、GO和通路明显与低氧耐受反应有关;在沙漠环境下,它们则明显与水分子的重吸收有关。而能量代谢和体型大小变异也被确定与绵羊对高原、沙漠等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相关。上述遗传机理能很好地解释极端环境下绵羊的表型变异,从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中国地方绵羊的群体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

该研究产生的基因组学数据也有助于科研人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绵羊进行分子辅助育种。

《中国科学报》 (2016-07-14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