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玥 陈晨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7/12 14:43:41
选择字号:
城市如何避免再“看海”:专家纵论海绵城市建设

 

嘉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戴慎志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所长 张晓昕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程晓陶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邱 玥 陈 晨

连日来,持续强降雨侵袭我国南方地区,湖北武汉、江西南昌等地出现严重内涝。国家防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每年受淹的城市都在100座以上。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何在?海绵城市建设如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为何总“看海”

主持人: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很多城市都要轮番经历特殊的“雨”考。人们感叹城市脆弱的同时,也发问为何城市“年年治涝,年年涝”?

程晓陶: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主要是城市在短期内急剧扩张,快速的城镇化挤占河湖,扰乱水系。一方面是在城镇化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自然气候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城区降雨分布、强度与频率等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城镇化之后,地表硬化了,在相同的降雨量下,地表径流量就大大增加,加剧了城市洪涝的危害。此外,城市向外扩张以后,原来一些城外的行洪河道都变成城市的内河,没有了拓宽河道的空间。

过去,城市最怕的是外江洪水,但现在每年绝大多数城市受淹都是暴雨内涝所致。“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模式,造成许多城市排水系统不达标,再加上管理不善、老化失修等问题,内涝防治体系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求极不匹配。城市缺少现代化内涝防治体系,也不仅仅是管网建设不足,还包括蓄、滞、分、渗、调等综合性手段,以及一系列法规、政策的调整。

戴慎志: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只着重于城市建设,缺乏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甚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填湖造地,填河筑路,缩小了水域面积,严重破坏了水系统的通畅性,储水空间大幅缩减。有些城市在建设时没有按城市规划做,而是“任性”开建。建设太快,导致城市不按系统性建设的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规律发展,因此,自然就实施了“报复”。

张晓昕: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水系、湖泊、湿地缺乏很好地控制和保护,造成了现在一旦发生较大降雨,雨水无处可去的尴尬。从根本上讲,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在于城市发展或者经济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短视行为,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水系湖泊、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很多地方政府填湖造地,虽然增加了土地资源,但也破坏了水环境,降低了雨水存蓄的容积,一旦发生暴雨,便造成洪涝灾害。

重金治涝并不能短期见效

主持人:针对城市内涝,我国许多城市花重金治涝,但收效不甚明显。据媒体报道,武汉为建设海绵城市投资规模超百亿元,却在入夏以来因连续降雨发生严重内涝。

戴慎志:重金治涝并不能短期见效,武汉、南京两个城市的内涝问题有个共同特点,原本两城都有大面积的内湖和周边湖泊,城市湖泊量处于全国前列,但大面积填湖导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影响了城市的排涝能力。针对水丰富地区,尤其是沿河沿海地区城市,仅用地下排水系统排水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应理顺城市内部与周边水系的关系,扩大周边河道和湖泊的储水空间。此外,治涝仍需时日。

张晓昕:2014年,住建部最新出台的《室外排水设计标准》,针对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分别提出了相应标准。但要想达到城市的内涝防范标准,不能仅靠排水管道实现,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防涝综合系统,包括建设小区雨水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降雨应对系统以及城市防洪系统等。而建立这套完整的系统,不仅需要城市规划、水利、市政等部门配合,更需要各个专业之间的技术规范、标准有效衔接。

程晓陶:构建完整的内涝防治体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规划,一是流域规划、二是城市规划、三是社区规划,不同层次规划,解决不同的问题,因地制宜探求各自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的建设,还涉及新老城区建设规划不同的问题。对于城市开发的新区,可以形成骨干排水管网,以立法的形式推进“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模式,并要规定不能因开发而加大固有的外排流量。

一个完整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的建立,需要作风险的评估与经济可行性的比较。根据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与河湖水系的关系,划分出水土保持区、分滞蓄水区、可积水区与防护区等。即使对防护区,也要针对其重要性,设立不同的治涝标准。对于超出排水标准的涝水,建筑物与小区需要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城市如何告别“逢雨必涝”

主持人:当前,“海绵城市”的概念正走进中国城市治涝的视野。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一系列城市设施的建设与合理规划,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收、过滤,并收集储存起来,进行合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如何破解城市内涝问题?

张晓昕:海绵城市是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城市中的河湖水系、湿地,也包括大的江河流域中的洪泛区,此外还有建设小区里面的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可渗透铺装等。如果按照这种广义的概念控制好流域的洪泛区、蓄洪区、保护好城市的河湖湿地和水系、合理布置城市的建设用地,将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很大作用。

海绵城市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目标。应当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对现有湖泊水系的保护。通过划定流域的洪泛区、蓄洪区、河湖湿地保护的蓝线和城市生态红线,更好地处理好水和城市的发展关系,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戴慎志:建设海绵城市,必须首先精心疏浚城市内外部水域系统,使其形成一个完整水系。如通过建设水闸、增加排涝泵进行水位调节,甚至可以在下雨前提前将城市河道或城市周边水域内的水排走,从而预留出足够的储水空间用于大雨时城市排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控制雨水径流、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才是破解城市内涝的根本所在。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一种方法是结合地下空间开发一并考虑。比如,上海是高地下水位城市,可以结合小区中心绿地、地下车库的建设,设计建造地下蓄水池。还有一种山区城市,地形坡度很大,一蓄水容易造成山体滑坡。这些城市要更多地考虑径流的情况,尽可能让水流到地势低的地方蓄存或直接排入河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