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4 11:18:09
选择字号:
中科院微生物所:创新服务并重 打造科技价值链

刘双江

①微生物所办工楼区


②微青1 号


③东营中试基地的主要设备
 

 

■本报记者 沈春蕾

一直以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坚持“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战略定位,在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生物技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三个研究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了一条科技创新价值链。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重点打造科技服务价值链。”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挖掘资源

微生物资源是立所之本。刘双江告诉记者:“微生物所拥有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承担世界微生物资源数据中心的建设与维护,该平台汇聚了大量微生物资源的相关数据。”

“十三五”期间,微生物所将围绕可持续发展、生命与健康,深度挖掘微生物资源,创新微生物技术,服务于生物制造、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口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实现研究所主体功能定位。

据刘双江介绍,今年,微生物所建立了“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将为微生物及其数据资源功能挖掘、创新研究策略与方法,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撑,并正在招聘相关人才,以实现微生物资源及数据的有效集成和深度挖掘,服务国家和科学院有关战略生物资源规划的实施。

依托于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和中科院应用微生物研究网络的基础,微生物所将围绕微生物资源研究及技术开发,组织推动“微生物组计划”,并在研究所内开展了前期部署。该计划以人体、四大口粮作物、污染水体和土壤治理、工业生物过程等为核心,凝聚科学院和全国力量,开展人体微生物组、农作物微生物组、环境微生物组和工业过程微生物组计划。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双江指出,微生物所将围绕研究所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计划设立项目领军人才、关键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岗位;以项目为牵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形成具有核心技术与转化能力的技术团队。

创新技术

发展微生物技术是强所之道。在先进材料与生物制造领域,微生物所形成了以长链二元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为代表的系列成果,领跑国内相关研究和技术发展。

刘双江介绍,“一三五”重大突破之一——以再生油脂为原料的长链二元酸生产新技术,产品转化率可提高10%,耗氧量减少20%,发酵周期缩短24小时,每吨产品的生产成本可节省10%,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的国际地位。

在人口健康领域,微生物所以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学、流感病毒跨种间感染为研究重点,阐明了H7N9、H5N1等动物源性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的分子机制,解析了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征。

通过多年科研积累,微生物所不仅为2013年上海和安徽地区H7N9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还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于埃博拉病毒快速变异的担忧,为埃博拉病毒疫苗和治疗方案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现代农业和生物领域,微生物所首次获得对白粉病具有广谱抗性的小麦材料,突破了小麦抗白粉病育种重大技术障碍,帮助实现传统育种无法达到的对多倍体作物改良,提供了对白粉病具有持久、广谱、高抗特性的优良小麦种质资源。

服务产业

刘双江表示,“十三五”期间,微生物所将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基础性、应用基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布局。

微生物所将延续“十二五”在先进材料与制造、现代农业和生物、人口健康等领域的特色研究,结合研究所分类改革,继续在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开展包括氨基酸在内的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生物制造研究,在现代农业和生物领域开展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及作物病害防控研究、环境微生物治理研究,在人口健康领域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

目前,长链二元酸技术已有多家企业在积极联系投产,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

2014年,长链二元酸技术在东营中试基地启动吨级中试实验。东营中试基地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平台,由微生物所与东营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建设,总投资6000多万元。

另外,微生物所与宁夏伊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针对工程菌种改造和发酵工艺优化及新产品研发共同合作、联合攻关,构建了一批大宗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产菌株。

刘双江介绍说,这类携带特有基因标签的氨基酸工程高产菌株,打破了国外专利壁垒,降低了生产成本,三年来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60多亿元,带动了整个行业实现产业改造升级,氨基酸产酸水平和糖酸转化率等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也为我国传统发酵行业的产业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微生物所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助力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比如从特异性满足青海、西藏、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青储需要的复合菌剂“微青1号”到“微青5号”,从马铃薯的脱毒育苗、种薯繁育、化肥控失、减肥增效到自动捡拾装置的技术体系。

刘双江告诉记者,微生物所愿意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为此,微生物所将继续推进工业微生物转移转化工程中心建设,以促进微生物技术及产品的转移转化;继续推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库建设,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国家生物安全提供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微生物所还将积极推动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法精神,让科技人员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得到更多实惠,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

 

《中国科学报》 (2016-07-04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