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茜 周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6/22 14:23:14
选择字号:
八旬华裔留学生写16万字硕士论文 答辩被围观

郑建阳答辩结束后和年轻的同学合影留念。 杜友君 图

6月19日下午,教室内外掌声四起,满头银发的郑建阳终于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为此他努力了10年。

郑建阳今年81岁,是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留学生。2009年开始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以来,郑建阳先后经历了中风和母亲辞世,加之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的论文结题时间一拖再拖。答辩过程中,他为此向答辩委员会致歉,泪洒答辩现场。

“每个问题他都回答十多分钟,特别认真,还引经据典地举例子。”郑建阳的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主席、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院长杜友君说。

“我母亲生病期间,我和妹妹照顾她。我就坐在母亲床边,母亲的头枕在我的腿上,我手上拿着小木板,在木板上修改我的论文。尽管辛苦,但是写论文帮我度过了那段苦难时光。”郑建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

郑建阳不会打字。整个论文修改的过程中,他一直是以邮寄的方式把手稿从马来西亚寄给身在上海的导师郑涵,郑涵再请人帮忙把手稿输入到电脑中。

“有时候邮寄得耽搁一两个月。”郑建阳的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涵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建阳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答辩当天他还在这本16万字的论文上勾勾写写。他是那场答辩最后一个上台的学生,试图细致地解释每个问题,答辩过程中获得了好几次掌声。

参与这场答辩的老师同学有二十多人,杜友君说,“还有不少人站在窗外看”。

答辩结束后,经过无记名投票审核,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当场授予郑建阳硕士学位。

郑建阳有很多身份。他是一个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华裔,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做过报馆的翻译员,也做过英文教员……而他最重要身份之一,是做一名学生。

2005年,70岁的郑建阳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大学合办的交流项目,成为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高龄留学生。课程由上海大学的老师赴马来西亚讲授,但老人“对故土特别向往”。

郑建阳总说自己的心始终在中国。“他的父亲原籍福建,所以他特别想拿到国内大学的学位。”郑涵说。

“几周前我去上海机场接他,他特别着急地问‘到时候答辩老师可能会问什么问题?我要是答不上来怎么办?’” 这几句话出自一个父辈人之口,作为导师,郑涵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在机场,郑建阳一见到郑涵就让他带自己去商场买一套“好西装”,他觉得答辩一定要郑重。但其实仅是在机场出关站了一个多小时,郑建阳就已经撑不住了,差点跌坐在地上。

由于中风后遗症,郑建阳走路非常慢。“从大门到图书馆也就200多米的路程,要两个人搀扶着他走好久,上台阶基本得靠人架上去才行。”郑涵说。

但直到答辩的前几天,郑建阳还坚持去图书馆查资料。郑涵形容他的材料都已经“堆成山了”,论文前后改了六稿。可郑建阳还总是嘟囔“材料会不会有疏漏啊……”

自从知道自己的论文符合答辩要求之后,这位81岁的老人就变得非常紧张,吃不好睡不好。“但是昨天论文答辩之后,同学说他晚饭‘吃得不少’。”郑涵也松了一口气。

“参加答辩并不是说我就是有学问了,而是可以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继续深入下去。”6月20日,郑建阳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答辩结束后,年轻同学们纷纷要求和郑建阳合影留念。杜友君和同学们都敬佩他“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境界。在杜友君看来,他学习不是功利性的,而是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

郑建阳已经退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我以书为乐,看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离不开书的”。(原标题:81岁华裔留学生手写16万字硕士毕业论文 耄耋老人毕业答辩被围观)

本报上海6月20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