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15 8:45:17
选择字号:
林草间作:林下经济新选择

 


 

▲“白皮松+羊草”间作模式现场。

▲参会人员体验羊草喂山羊。秦志伟摄

■本报记者 秦志伟

林草间作、林草禽、林草畜……林下经济成为当下农业界的热词。

6月8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亭子庄村举行林草间作种植模式现场观摩会,现场的主角是“中科1号羊草”。《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到,该品种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中科羊草团队历经16年研制出的,2014年成为国家级审定品种。

“从2014年开始,在该地采用中科1号羊草开发林草间作种植模式研究。”作为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公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科系列羊草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以及果园种草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中科羊草的新用途

据了解,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

2016年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记者了解到,林下经济主要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等四种模式。

林草间作便是林下种植的一种。当天,现场会展示的是“白皮松+羊草”的林草间作模式,面积虽然只有25亩,但这是中科羊草首次示范。

“第一张照片是林地,树间长满无价值的杂草;第二张照片是二年生中科羊草;第三张照片是第三年的羊草,盖度90%以上。”在这之前,刘公社记录下了这种间作模式中羊草的生长情况。

《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现场发现,如今的中科羊草已经长到1米多高,其长势和纯度受到了参观人员的称赞。对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齐冬梅作为该基地的负责人,回忆起当时中科羊草种植的不易。

“刚开始这里土壤裸露,杂草丛生,不仅景观效果不佳,而且林间区域还没有经济效益。”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经过对林间空地横向纵向的反复翻耕、陆续开展不同播期及杂草控制实验等措施,才使得羊草的出苗较为理想。

据了解,羊草是我国北方草原关键物种,因其具有产量高、品质好、适口性好、耐牧性强等优点,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羊草不仅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同时在治理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方面具有积极的价值。”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教授在现场会上表示。

中科羊草团队的实验表明,羊草种植经济效益显著。据齐冬梅介绍,两茬干羊草产量1.2吨/亩,粗蛋白含量可达15%。而且羊草抗旱性强,比小麦可节约用水40%。

尚处探索发展阶段

在这之前,北京市已出现林草间作模式。同样在昌平区,北京市土肥站推广果树之间种植的三叶草。三叶草属于多年生豆科植物,根部长有大量根瘤菌,固氮能力较强,再加之残枝落叶腐烂后的积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而由羊草形成的林草间作模式也有同样的优势。

如今,林草间作模式日益成熟。但据记者了解,当前,我国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以东北、华北地区发展较为良好,技术更为成熟,南方地区尚处起步阶段。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东段,境内群山起伏,地形复杂,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的经济林发展纯属空白,林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率较低。

对此,该地采用林草间作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林草间作模式是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兼顾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但相关研究人员也表示,间作方式、树草种的合理选择以及优质适生草种的刷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林草的相互影响仍待深入探讨。

不仅如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白昌军对6年桉树人工林间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后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表明,不同间作牧草对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呼吸强度、硝化作用强度以及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也不同,且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

研究表明,林隙光照是影响物种生长和发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树林郁闭度不同,林下光照条件不同,林下环境各异,土壤条件、水分条件等均有较大差异。”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陈红跃曾撰文表示。

据了解,羊草属于禾本科植物,分布在欧亚大陆草原区的东部,是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对于以上问题,中科羊草正处在试验阶段,目前还正在研究。”刘公社告诉记者。

经济产出尤为重要

作为相对新兴的朝阳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养殖业,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菌、林畜等模式,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而经济产出是关键指标。

有学者提出,在发展林草间作的同时,要努力增加林下经济产品的科技含量,论证不同林地进行林下种植的可行性,拓展林下适种植物种类,并进行相关学术实验研究,形成一套成熟、通用的技术体系,对于系统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项目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林间种植羊草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覆盖度、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而且生产的优质牧草用于饲料喂养牛羊等草食家畜。”刘公社告诉记者。

而在示范基地旁边,就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成梁养殖的50多只小尾寒羊。《中国科学报》记者和现场观摩会人员一起参与了“羊吃草”的体验活动,感受了羊对羊草的喜爱。

“羊把草吃了,大家都看羊的反应,有谁想想草的感受!”王涛打趣道。他指出,制种率低是限制羊草产业化的核心因素。

针对羊草的瓶颈问题,刘公社团队从收集整理种质资源入手,开展羊草野生种质资源收集、评价、种质创新、基金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等工作,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积累,培育中科羊草新品种3个。

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副处长洪军表示,随着草食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一带两区”中东北羊草区域将成为重点的改良对象,羊草作为北方区域的重点草种优势明显。

据悉,羊草研发团队已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研究林地和果园地发展优质牧草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草畜一体化技术体系,从而拓宽中科羊草的利用范围,并将成果尽快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草业发展上。

《中国科学报》 (2016-06-15 第7版 产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