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长锋 杨保国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6/6/12 10:52:09
选择字号:
南海珊瑚骨骼记录近代战争汞污染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 通讯员杨保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刘羿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博士孙若愚合作,对过去200年我国南海珊瑚中的汞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其变化与一些重要战争密切相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峰。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

珊瑚碳酸钙骨骼在形成过程中,海水中汞离子能够取代半径类似的钙离子,从而进入到珊瑚骨骼结构中。研究者通过复杂的化学流程,从海南岛龙湾地区生长200年的珊瑚礁中分离出珊瑚骨骼中的“晶格结合态汞”,然后利用微量汞纯化等技术,准确测得不同年份珊瑚骨骼中晶格结合态汞的含量。他们发现,在过去200多年间,珊瑚中汞的含量出现多个短暂而明显的峰值:除了1980年和1990年区间的峰值可能与中国南方沿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外,其余几个峰值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战争在出现的时间上非常吻合。

他们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发现,硝酸汞在19世纪初就开始大量应用到军火和炸药生产中,海战时使用的弹药可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汞。在海洋和大气接触面上,海水可以通过“海水喷雾”作用,释放大量的氯原子和溴原子,从而快速氧化大气中的汞,使其快速沉降到海洋中。沉降到海洋中的溶解态汞进入珊瑚骨骼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哈佛大学大气化学家霍洛维茨博士受邀评价说:“该发现为研究各历史时期大气汞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过去一直认为汞在大气中是一个长距离传输的元素,其大气滞留时间长达一年甚至更久,而现在我们正在考虑把这个时间修改到月的级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