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31 8:24:36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时代呼唤科学精神培育者涌现

 

■本报记者 王佳雯

在科学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来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其精髓更在于科学精神的传承。这其中,培育者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领路人角色。

然而,何为科学精神?

2016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证、求是、理性和批判,这是一切创新创造的精神源泉。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最具价值的成果,它源自科学活动,但又超越科学本身,它使科学具有了重大的大众文化价值。”

如此看来,科学精神并非大而无物的口号,而是一种内化入血液、催人奋进、助力创新的强大力量。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当下,面对创新乏力等诸多困扰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比以往更迫切地期待科学精神的勃发。因而,其传承与培育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显得迫切而紧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已不是新闻,不关心学生素质培养的失职导师也大有人在,种种现象令人不得不担忧,“师”与“生”之间应有的“传”与“承”的良性互动关系正遭受功利与浮躁的侵蚀。这无疑会动摇科学大厦的根基,令科学精神光芒暗淡。

事实上,科学精神传承乏力并非今日才凸显。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肺腑之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曾提到,“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这叩问灵魂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至今仍困扰着中国科学与教育界。回答这两大难题并非易事,然而对比欧美国家的科学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对理性、独立、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的冷漠与忽视,给中国科学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回顾科学精神在新中国的传承历程,并非毫无亮色可言,如钱学森、王大珩、彭桓武、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身后都有一串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科学进程的名字,那是因为他们用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更用自己做学问的态度传递了科学应有精神。

事实上,当前很多科学家也在身体力行地传承与发扬科学精神。锐意创新、锲而不舍这些推动科学进步的精神内核,展现在如曹雪涛、高福、郭光灿等一大批活跃在中国科研一线的科学家身上,其学生和团队卓越的科研能力已然成为他们“科学精神培育者”身份的最好注解。

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的世界背景下,中国要抓住历史机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还需要更多优秀的科学传承人,让科学精神的培育蔚然成风,并深入科学文化乃至整个大众文化的骨髓。如此,我们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唯愿看到更多科学家因成果之卓著、师德之高尚、治学之严谨,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精神培育者,让一代代中国科学人以科学知识为基、以科学精神为梯,勇敢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大厦。

《中国科学报》 (2016-05-31 第2版 科技盛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