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作为创业者,如何利用大数据的机会进行创业?大数据如此庞大,传统产业能够和大数据结合吗?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如何变现?这些才是其真正关注的话题。
■本报记者 彭科峰 赵广立
5月25日~29日,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下称数博会)在贵阳召开,3000位海内外嘉宾出席峰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现场发言表示,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曾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今天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抢占大数据发展的先机。
毫无疑问,大数据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是作为创业者,如何利用大数据的机会进行创业?大数据如此庞大,传统产业能够和大数据结合吗?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如何变现?这些才是其真正关注的话题。
在数博会期间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电子信息创客大赛暨“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总决赛,或许能给大数据创业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促传统产业升级
与一般创业领域不同的是,大数据领域的创业者需要考虑如何把海量数据变现。在一些人看来,大数据和健康、医疗、存储等传统产业的结合,可能是不错的方向。
对于大数据企业来说,海量的数据需要存储在硬盘、服务器上,并且需要巨大的机房作为数据中心。那么,可否从数据存储业务本身开始创业?
答案是肯定的,曾经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的沈杰等人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发明了新型高容量快速企业级数据储存系统。这个项目通过综合固态硬盘及闪存技术优势,将磁盘储存性能提升10倍,延时缩短到原来的1/10,可用容量提升4倍,大大降低了磁盘功耗及成本。目前,沈杰团队已与浪潮集团等企业达成合作。
“20世纪的美国西部淘金热中,淡水的供给者成为比淘金者更大的赢家。在21世纪的大数据淘金潮中,数据存储产业或许也会成为行业的最大赢家。这样的创业,值得鼓励。”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也已经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并有产品问世。
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辛勤选择了将微型电子腕式设备与健康医学跨界融合,进行大数据创业。他率领的方舟万宝团队,发明了全球首款实时、无扰、连续的人体健康智能检测可穿戴设备,获得了32项国内外专利,其脉搏波形分析、光电式血压测量与反射式血氧测量均属独有技术。
“戴上这款腕式设备,它就能将你的四大生理体征参数及血糖、血氧饱和度等数据上传到你的手机和云平台,同时对你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预警。”辛勤的创业密码是:大数据并不是冰冷的数字,它也可以传递亲情与爱心。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硬件,不能只停留在数据整合的阶段,而是要将专业领域和数据资源深度融合,从讨巧的外形转向核心的专业,才能持续‘掘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创始院长孙伟强调。
推动前沿科技走向应用
当前,脑科学是科学界的研究热点。美国、欧盟都出台了相应的脑科学研究计划。在我国,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也启动了计算机模拟人脑的研究。如此前沿的科技,大数据创业者能有所作为吗?
来自西井科技的CEO谭黎敏认为,完全可以在前沿科技领域进行大数据创业。
人们每天的每个行为都来自大脑皮层的控制和反应。平均而言,大脑皮层约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神经细胞被称为“神经元”。基于大数据,谭黎敏和他的团队开发了“神经元”人脑模拟器。
具体来说,西井科技使用FPGA模拟人类“神经元”。该硬件平台内含有80个“神经引擎”,每个“神经引擎”含有512K个“神经核”,每个“神经核”含有256个“神经元”。整个模拟器就拥有了超过100亿个“神经元”。
他们用电路直接模拟人类的“神经元”形态,并建立起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过脉冲spike来传递信息,用拥有100亿神经元的神经网格来模拟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
英国萨里大学计算科学系计算智能首席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金耀初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百亿神经元大脑实时仿真模拟器摆脱了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未来可基于此研究寻找医治脑部神经元疾病的方法。
让民众生活更加便利
对于普通人来说,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无疑是一个永恒的追求。在大数据创业者们看来,大数据就能帮人们实现这一梦想。
“当你看到别人穿了一件好看的衣服想购买怎么办?你喜欢牡丹花,想购买和牡丹花有关的衣服怎么办?现在,你只需要拍照上传,马上就能在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衣服,还能立即下单买到。”来自深圳的创业者黄鼎隆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
黄鼎隆介绍说,他们团队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决策引擎,以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基础,可以识别出图片和视频中的商品,并能够在互联网上跨平台挖掘出该商品的信息。该技术实现了对商品的高可靠性识别,不仅让计算机看到世界,更让计算机“看懂”这个世界,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快速地获取这个世界的更多信息。
该项目获得了“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一等奖。
“树精英大数据择校平台”项目是一个致力于通过大数据,让更多的孩子正确填报志愿,考上心目中的大学的创业项目。项目负责人余月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报考指导”原本是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平台聘请众多择校专家,通过提供专家一对一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一次收费数千元,每年可获得数百万元利润。
既然大家都这么关注,为什么不直接做出一个预测器,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利用海量大数据资源和多年行为科学分析的成果,将经验性细节和理论性大局完整地结合起来,提供简单、方便、精确的智能择校服务。”余月清说。
“全国每年约760万高考生需要通过报考进入大学,若有30%的学生人均消费50元,一年的收益就有1亿多。”以色列英菲尼迪投资集团事业合伙人韦佳认为,这个项目不仅利用大数据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且对千万个参加高考的家庭有着更积极的意义,社会效益良好。
“数据无处不在,大数据创业也不再停留在想象和策划层面,而是被踏踏实实的创业者们变成了现实。”赛伯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贵阳数博会举办期间的情况来看,大数据正从服务大型企业或机构,逐渐渗透到了日常生活:“未来,我们的购物习惯、用餐习惯甚至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方式,都将因为大数据而产生巨大的改变。”
《中国科学报》 (2016-05-31 第7版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