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
■本报记者 高长安
一所河北普通高校,一名普通副教授,一项科研成果,却在我国生物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事情缘由是这名副教授5月2日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成果论文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该研究成果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来实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组的任意位置进行切割,将基因编辑的可能性推入了更广泛的境地。
业内人士称,这是我国首个“中国创造”的尖端生物技术,打破了外国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
故事的主人公叫韩春雨,是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做科研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必须坚信自己的理论,才能坚定地前行。做科研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5月11日下午,韩春雨在实验室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5月11日下午4时许,记者走进韩春雨的实验室看到:各种实验仪器摆放整齐有序,但已经略显陈旧。
“我们这里最贵的实验仪器算是超速离心机了,使用快5年了。”韩春雨团队成员高峰说,实验室的设备确实有点“跟不上”了。
实验室内有一张简易的木桌子,桌面金属盘中有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瓷茶碗,桌子周围摆放着几把木凳子。韩春雨在思考问题时总坐在这张木桌前用紫砂壶喝茶。
“我爱好收藏紫砂壶,喜欢影星周星驰,喜欢养小动物,劳累、烦躁时以弹奏古琴的方式平静自己……”交谈中韩春雨告诉记者,他最享受的是做科研的过程。虽然苦,但是乐在其中。
韩春雨于1974年出生在石家庄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母在河北师范大学任教。父亲韩进廉生前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曾是河北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父亲对他影响很大,平时对他的教育相当严厉”。韩春雨的哥哥韩田鹿现在是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韩春雨1992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0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此后3年他一直在协和的实验室继续一项关于“人类bex2与lmo2相互作用、调节新型dna结合复合物的转录活性”的研究。
“2006年我到河北科技大学,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学校(该校1996年组建而成)。”韩春雨说,在资金方面,这里比别人要差一些。实验室与国内一流实验室更是没法相比。但这里的环境很宽松,能安静地在这里作研究。
“从我家到实验室,骑车5分钟就到了。对于我这个喜欢泡在实验室里的人来说,往来很方便。”韩春雨说。
做实验要付出巨大精力,有时做实验很晚才能回家,甚至要到凌晨两三点钟。甚至有时候,韩春雨索性就翻越学校院墙直接抄近路回家。
“不忍心扰警卫室的老大爷休息呀!就在前两天夜里我又上演了一次‘教授跳墙’。”韩春雨风趣地说。
据了解,韩春雨在2007年作为杰出引进人才获得了河北科技大学第一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2011年再次获得学科建设项目重点资助。
“在这里我仅是副教授,也能拥有专门实验室,这在全国高校恐怕都不多。”韩春雨对此很知足。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我喜欢用哲学的思维思考科研问题。”在韩春雨看来,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才能坚持下去。
2014年初《自然》杂志发表这个领域的重要文章之前,韩春雨就一直在观察和考虑这个题目。之后,他才开始动手做这个项目。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韩春雨表示,河北科技大学的现有条件,使自己在资金、设备和人力方面都比不过别人,这就需要仔细谋划。
此前韩春雨在协和实验室的关于“人类Bex2与LMO2相互作用、调节新型DNA结合复合物的转录活性”的研究,2005年该结果发表在《核酸研究》,成为他科研生涯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
韩春雨认为,光有科学的敏感性不行,必须靠原创,技术的改造也需要靠原创。
来到河北科技大学后,韩春雨一直关注基因编辑领域的进展,在做相关实验。后来,他和团队把多次实验发明的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研究成果向《科学》杂志投稿,满怀期待,但半年审稿后他等来的是此稿被拒。
“那段时间很煎熬,但我坚持了下来。”韩春雨介绍,后来就把论文投给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杂志编辑部让我作进一步修改。
“这样的回复让我很兴奋,但当时我已经没钱来作研究了,这个项目没有在学校申报,资金来自我的历年积累。”韩春雨说,到现在自己还欠着一家公司的40万元实验材料款。 2015年6月3日,这篇仅有五人署名的文章被投往《自然生物技术》,文章被接收,并于今年5月2日在线发表。
据了解,目前学界公认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方法是CRISPR-Cas9,能够实现对基因较为精准和高效的编辑,被认为是遗传研究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但CRISPR-Cas9也存在一些不足。
韩春雨团队的研究表明,来自格氏嗜盐碱杆菌的一种Argonaute蛋白作为一种核酸内切酶,在向导DNA的引导下,能够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韩春雨团队发明的新一代“基因剪刀”,规避了脱靶效应,且向导设计制作简便,可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
韩春雨介绍,在新技术帮助下,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基因都可成为基因编辑工具,这意味着基因编辑技术受限更小,便利性更大。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
成果发表之后,连日来多家媒体、风投等轮番“轰炸”这位曾经没有标签的人物,韩春雨一下子“火”了起来。对此,韩春雨表示,将尽量把这些变得可控,回归原来习惯的生活。
“虽然现在有更好的‘环境’请我去,但我更喜欢河北科技大学、喜欢这样的生活。”韩春雨表示,在科研路上,三年前自己是这种状态,现在还是这种状态,以后仍是这种状态。
时代呼唤更多的“韩春雨”
■陈德旺
最近,媒体上讨论韩春雨的文章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兴奋不已。但在笔者看来,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科研发展到新阶段涌现出来的一种必然现象。
首先,我们有了大批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博士,不管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有光环头衔还是暂时默默无闻。他们都成为了中国科研训练有素的生力军,这些生力军在向科研堡垒持续冲锋陷阵的过程中,必然会源源不断产生将才和帅才。
其次,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对于普通科研人员,有房有车已是新常态。目前,高校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普通科研人员基本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做科研(特大城市除外)。其实,反观国外一些一流大学都设在风景秀丽的小城镇,确实有道理: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科研人员的生活成本,使得他们能安心做科研。
最后,科研环境更加宽松。虽然我们存在某些制度上的束缚(比如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但很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展制度改革,重视论文质量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数量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一些院校领导比较开明、不急功近利追求成果。以韩春雨为例,他长期没有出成果,但是学校却给予了他极大的包容和信任,不仅不考核,而且给予经费和实验室的支持。
除了生物学上的贡献,笔者认为韩春雨的最大贡献就是为那些无数非名校、无头衔、无职位的科研人员打了一剂“强心针”,可以说是“春雨贵如油,润人细无声”,这将极大激活中国巨大的科研潜力。
信息扁平化给了研究者更多机会,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善于思考,你就可能成为成功的科学家。正如韩春雨所说:“坐在这间略显简陋的实验室里和坐在MIT的实验室里没什么本质区别。你只要能把自己培养成MIT水准,你所在的地方就是MIT。”
所以,我们不要羡慕世界名校,而是要潜心工作,把我们自己变为世界一流的水准。笔者相信,在韩春雨的激励下,再加上我们制度上的不断改良,我国巨大的科研潜力进一步激活,“韩春雨们”也将会不断出现。
《中国科学报》 (2016-05-20 第2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