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6月21日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的80华诞,作为她50多年的老友,我除了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外,并对由她主编的《天文地球动力学》学术巨著高唱一首赞歌。
在天际闪耀的“叶叔华星”
这部大书由叶叔华和黄珹主编,并由金文敬等近十位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通力著作,成为我国第一部有关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奠基之作。在本书的扉页上有3行激动人心的字句是:
“谨以此书献给
在天文学与地球科学交叉领域
勤奋开拓的科学研究工作者”
叶叔华在近万字的长篇前言中对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内涵、意义和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开拓历程有精辟的论述:
“地球是人类的居所,对地球的认识,对地球和太阳、宇宙关系的探索,从人类文明萌芽以来直到现在,都还在继续。现在人类知道地球仅是茫茫太空中的‘沧海一粟’。虽然地球在宇宙中如此渺小,但对人类而言,地球的形态、大小、结构与演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息息相关,需要有不同的学科从各个角度加以研究。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交通的发展,先定方向以利游牧、定季节以利农时的要求逐步上升为对定位、导航的要求,这是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最早的融合点。定位、导航都以天空目标为观测对象,所求的是物体的地面坐标,地球又不断在空间中运动,于是地球自转的两个分量——地轴所指的方向和标准子午线在天空中的位置(世界时),就成为天空坐标系与地面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由于地轴在地面上移动(极移)和地球自转速率不均匀,极移和世界时就必须经常测定。为了提高精度,20世纪开始,分别由国际时间局(B1H)和国际纬度局(ILS)组织国际合作,提供世界时和极移,所使用的观测方法都是用光学望远镜对恒星进行角度观测。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技术发展,开阔了空间大地测量时代……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建立了SLR(人造卫星激光测距)、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空间观测系统,10多年来参加了多项全球性国际合作计划。目前我国SLR网由上海、武汉、长春、昆明等5个固定站和2个流动站组成,VLBI网由上海、乌鲁木齐2个固定站和1个流动站组成。此外上海天文台还是国际VLBI、SLR和LLR(激光测月)的资料处理中心。现在上海天文台不仅装备了SLR、VLBI系统,而且已配备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高精度测距测速仪(PRARE)。
“1991年启动的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和总参测绘局的有关研究所的力量,云集了100余名科学家,统一协调、通力合作进行跨学科(天文、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质、地震、海洋等)的研究,已经在地球自转变化、精密地球参考坐标系建立和维持、板块运动和区域性地壳运动以及自然灾害预报方面取得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目前该计划还在进行中……
“天文学家利用对天体运动研究的理论(例如地球自转理论、人造卫星运动理论)以及最新的观测手段(如射电干涉测量技术、卫星观测技术等),结合蓬勃发展起来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与地球科学家合作监测和研究地球的各种运动及其力学机制,这就形成了一门学科前沿的新兴交叉学科——天文地球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就是用天文手段测量和研究地球各种运动状态及其力学机制的科学。”
《天文地球动力学》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空间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归算方法及其在监测和研究地球自身整体(地球自转和极移)与局部(如大气、海洋、地壳等)运动及变化的应用,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地球动力学研究在空间天文新技术推动下的学科发展前沿和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展望了21世纪天文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方向,特别是我国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希望本书能对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质、地震、气象等部门的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参考。
本书出版于2000年12月的世纪之交,是一本大16开、重磅铜版纸印刷、500页、70万字的精装大书,具有很高的印刷水平,属于高规格的出版物,一般书店中很少能够买到。故趁这个机会将本书及天文地球动力学作一简介,用以祝贺我国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叶叔华院士80华诞。
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并建立了我国时间的天文基准,使我国世界时系统的精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提倡在我国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激光测卫等空间技术;作为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天空”的首席科学家,推动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发展,并向国外延伸为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地动力学计划;同时还推动这些新技术在我国探月计划中发挥作用。
自1951年起,叶叔华一直在上海天文台工作,1981年起任台长。由于她的出色工作,她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奖励。由于她在地球自转和天文地球动力学方面屡有建树,成为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女天文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十大女杰之一。经国际天文家联合会批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24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永远在天际闪耀。
回忆50年多年前我们在紫金山天文台初识时的情景,以及我们在半个多世纪中共同为我国天文事业献身的历程,都历历在目。叶叔华不但在科研中鞠躬尽瘁,而且对天文教育和天文普及事业也寄予很大的热情和支持。至于她个人的学术成就,对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事业的开拓和奉献以及她卓有成效的国际学术活动,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当我们为她祝贺80华诞之际,她又肩负起我国天文学向南极洲进军的重担,预祝“叶叔华星”在新任务的开拓和建设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